本 站 搜 索 |
文 章 阅 读 排 行 |
|
文 章 信 息 |
 |
关于汉字简化 |
|
|
〖文章分类:话题 / 话题·评论〗〖阅读选项〗 |
|
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简化字”,你见过吗?你平时会为了方便而写一些不规范的简化字吗?你可曾想过这些不规范的文字会给别人带来困扰吗?文字的简化固然是本着经济的原则,但是为了追求方便,一味地简化真的能给我们的语文生活带来方便吗?
早在几十年前,我国曾出现过“第二代简化字”(简称“二简字”,许多字被简化得只剩下两三画。如:“展览”的“展”被简化成“尸”下一横,有人说这个字让人看了还以为是“停尸场”呢!又如:“国家”的“国”被简化成“口”,它跟“口”字字型相同,只是在大小上略微有别,那么大小处于中间的情况则很难辨别到底是“口”字还是“国”字了,有人讽刺说“国中空空哪还像个国家!”所以“二简字”的负面效果很快就暴露出来,终将历史所淘汰。
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汉字简化的度在哪?汉字中所传承的传统文化是否会随着汉字的简化而丢失?提倡简化字是否意味着完全排斥繁体字呢?汉字的简化是否会破坏汉字的系统性?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的意见。
1、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逐渐增多,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那时就已经出现,例如“营”“寿”“尽”“敌”“继”“烛”“壮”“齐”“渊”“娄”“顾”“献”“变”“灯”“坟”“驴”,等等。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体字,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有“实”“宝”“听”“万”“礼”“旧”“与”“庄”“梦”“虽”“医”“阳”“凤”“声”“义”“乱”“台”“党”“归”“办”“辞”“断”“罗”“会”“怜”“怀”等等共达330多个。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的用字标准。
而在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同样也在简化汉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在联合国以简体字为汉字标准后,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体字,发行简繁对照表手册,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
日本“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韩国:1983年《朝鲜日报》公布第一批简体字90个,在《朝鲜日报》上使用,与汇总国相同的有29个,差不多相同的有4个。
2、汉字简化的原则和方法
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化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
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
⑴采用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 ⑵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为”等。 ⑶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⑷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分。如“声”“习”“县”“医”“务”“广”“条”“凿”等。 ⑸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疗”“迁”“邮”“阶”“运”“远”“扰”“犹”“惊”“护”等。 ⑹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⑺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
有几个常用字特别值得一提:“龟”字,繁体近20笔,简直四一笔一画在画一只龟,难写,难记,简化后宝库其轮廓,仅剩7笔。“忧郁”的“郁”,繁体多达29笔!写法极其复杂,也很难记,简化后仅8 笔,“吁”繁体字多达31笔,也极难记住写法,简化后不过6笔。“衅”的繁体字26笔,写法也相当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记得其写法,简化后仅11笔。
3、简体字引起混乱吗
简化字通行了30多年,并没有人觉得引起了阅读上的混乱,却总有不用简化字的人来替我们担心,说是把“以后”的“后”和“皇后”的“后”并成一字就会乱套。其实放到具体的句子中,不会有歧义。脱离了句子,许多词语,不管是写成繁体字还是简体字,都可以有多重意思。
“立皇后”,不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这种说法都是指“册立皇后”,没有人会把它都成“站在皇帝的后面”。“后生”,毫无疑问只能是“晚辈”的意思,在现代文和古文中都不会用这两个字表示“皇后所生”或“皇后生产”。“后爹”“后娘”,也绝不会有“皇后的爹”“皇后的娘”的意思。
4、漏网的繁体字
国标字库中,收了一些繁体字,比如“於”“馀”“乾”“麽”“雠”“徵”“像”分别是“于”“余”“干”“么”“仇”“征”“象”的繁体字,国标为什么会去保留这些繁体字呢?其实这些字都不是真正的繁体字,它们都有特定的含义和使用范围,不能用简化字来代替它们。
於:读音为“乌”,是表示赞美的叹词,比如“於乎”“於戏”。不能用“于”代替。 馀:此字只用于人名和文言文在用“余”可能引起混淆的时候,比如唐朝诗人“朱庆馀”,文言“馀年无多”(如果写作“馀年无多”就有了双重意思)。
乾:读音“前”,用于“乾坤”“乾隆”等。不能用“干”代替。 麽:读音“磨”,只用于成语,如“幺麽小丑”。不能用“么”代替。 雠:只用于“校对文字”这个意思,如“校雠”“雠定”。不能用“仇”代替。 徵:读音“只”,五音之一。 像:此字原来废除,后来恢复,基本上可与“象”同用(但“象牙”“象征”不能写作“像牙”“像征”),但在使用习惯上已与“象”有了分工,只局限于“图像”这一意思,如“画像”“虚像”。
类似这种情况而国标漏收的还有两个字:一个是“了”的繁体,在读上声时简作“了”,在读去声时不简化,即“瞭liáo望”不能简作“了望”。另一个是“啰”,原来合并为“罗”,后来又分出。这两个字都是在1986年的《简化字总表》中补进去的,那时侯国标已制定好了。
国标倒是收了两个真正的繁体字,即“锺”“後”,这两个字已完全废除。
5、 汉字简化和字源
有一些简体字,本来是古字,比繁体字更符合造字规则,我举两个例子。
先说“众”字。简体的写法是三个人叠一块,这是“众”字的最原始的写法,甲骨文就已经这么写了,就是《周语》所谓:“人三为众。”非常地好认好解释。可是繁体字的“众”字,有多少人知道它为什么那么写?
再来看“从”字。简体的写法是两个“人”字并在一起,这也是“从”的最古老写法,也见于甲骨文,取“两人相从” 之意。繁体的“从”可就不太好解释了。
类似的简体字还不少,比如“尘”“礼”“云”“电”“胡”“须”“处”等等,不一一解释了。
摘自《汉字简化简史》
|
文章作者:未知 更新日期:2007-05-28 |
〖文章浏览:〗〖打印文章〗〖发送文章〗 |
|
|
|
|
·本站大部分文章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本站即做删除处理。
·本站法律法规类文章转载自[中国政府网(www.org.cn)],相关法律法规如有修订,请浏览[中国政府网]网站。
·本站转载的文章,不为其有效性,实效性,安全性,可用性等做保证。
·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意见建议,请联系[网站管理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