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汉语成语》上篇:及 升 乍 年 乖 禹 乘 之 丹 主 半 了 九
【及瓜而代】 指为官任职期满,由人接代。

【及时行乐】 谓抓紧时机寻欢作乐。语本《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及溺呼船】 喻祸到临头,求救无及。

【及宾有鱼】 用别人的鱼请客。比喻借机培植私人势力。语本《易·姤》: “包有鱼,义不及宾也。”孔颖达疏:“言有他人之物,於义不可及宾也。”

【及锋而试】 ①《史记·高祖本纪》:“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企而 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谓乘军中士气旺盛之时用之。后以“及锋而试”比喻趁人有为之时加以任用。②喻乘可行之机而行事。

【升山采珠】 登山采珍珠,比喻求之非所。

【升官发财】 谓提升了官职,同时就能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

【升堂入室】 ①《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原比喻学 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的差别。后用以称赞在学问或技艺上的由浅入深,渐入佳境。②谓出入于外内室之间。

【升堂入室】 《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硃熹集注: “言子路之学,已造乎正大高明之域,特未深入精微之奥耳。”后以“升堂入室”指人的学问造诣精深。

【乍毛变色】 形容因惊恐而毛发竖立,面色失常。

【乍暖还寒】 形容冬末春初气侯忽冷忽热,冷热不定。

【年衰岁暮】 谓年纪衰老,寿命将尽。

【年高望重】 年纪大,名望高。

【年高德卲】 年纪大,德行好。邵,亦作“劭”、“韶”,美好。

【年深日久】 年深岁久。

【年深月久】 见“年深岁久”。

【年深岁久】 久经岁月。指时间长久。

【年复一年】 一年又一年。

【年湮世远】 谓年代久远。

【年富力强】 年纪轻,精力旺盛。

【年该月值】 指命中注定的时辰。

【年经国纬】 指以年为经,以国为纬的编写史书的方法。

【年轻力壮】 年纪不大,身体强壮。

【年头月尾】 ①谓从岁首到腊月底,泛指一年之中。②指《春秋》三传每年 首尾的文字。唐时试官常撷取以试应试明经科士子是否熟谙经传本文。

【乖脣蜜舌】 形容口齿伶俐,惯于说讨人喜欢的甜言蜜语。

【禹行舜趋】 《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 杨倞注:“但宗圣人之威仪而已矣。”原谓仅模仿圣贤之外表而不注意内在的品德修养。后亦用以形容举止循规蹈距。

【禹惜寸阴】 指禹勤于治水,爱惜光阴之事。

【乘人之危】 趁着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加以要挟或陷害。

【乘车戴笠】 《初学记》卷十八引晋周处《风土记》:“越俗性率朴,初与 人交有礼,封土坛,祭以犬鸡,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後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卿乘马,後日相逢卿当下。’”乘车,喻富贵;戴笠,喻贫贱。后用以指友谊深厚,不因贫富贵贱而有所改变。

【乘利席胜】 凭借着胜利的形势。

【乘肥衣轻】 坐着骏马驾的车子,穿着轻暖的皮袍。比喻豪华的生活。

【乘风破浪】 ①顺着风,破浪前进。②比喻人的志向远大,气魄雄伟,奋勇 前进。

【乘风兴浪】 谓趁机挑起事端。

【乘风转舵】 谓顺随情势改变态度。

【乘高决水】 凭借地势居高临下,决口放水。比喻费力小,收效大。

【乘坚策肥】 乘好车,驱良马。形容生活奢华。

【乘坚驱良】 见“乘坚策肥”。

【乘虚而入】 趁其空虚而侵入。

【乘虚蹈隙】 犹言切中窾窍。比喻叩击中节。

【乘云行泥】 比喻地位高下悬殊。

【乘顺水船】 比喻顺势行事。

【乘间伺隙】 同“乘间抵隙”。

【乘间抵隙】 趁机钻空子。

【乘隙而入】 同“乘虚而入”。

【乘隙捣虚】 趁空子,攻虚弱。

【乘势使气】 仗势逞性子。

【乘轻驱肥】 同“乘坚策肥”。

【乘热打铁】 比喻做事抓紧时机,加速进行。

【乘险抵巇】 冒险钻空子。

【乘机打劫】 谓利用机会掠夺钱财。

【乘龙快婿】 同“乘龙佳婿”。

【乘龙佳婿】 比喻好女婿。

【乘龙配凤】 比喻得佳偶,结良缘。

【乘鸾跨凤】 比喻结成美好的姻缘。

【乘舆播越】 谓天子流亡在外。

【之乎者也】 ①古汉语里常用的语气助词。②借为对文人咬文嚼字的讽刺语。

【之死不渝】 同“之死靡它”。

【之死靡二】 同“之死靡它”。

【之死靡他】 同“之死靡它”。

【之死靡它】 至死不变。形容忠贞不二。

【丹书白马】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宰白 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

【丹书铁券】 丹书铁契。

【丹书铁契】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丹黄甲乙】 点校书籍,评定次第。

【丹楹刻桷】 红漆的柱子与刻有花纹的椽子。形容屋宇华丽精美。楹,柱。 桷,椽。语出《春秋·庄公二十三年》:“秋,丹桓宫楹。”又《庄公二十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宫桷。”桷,椽。语出《春秋·庄公二十三年》:“秋,丹桓宫楹。”又《庄公二十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宫桷。”

【丹铅甲乙】 见“丹黄甲乙”。

【丹凤朝阳】 《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 彼朝阳。”明硃善《诗解颐》卷三:“凤皇者,贤才之喻;高冈者,朝廷之喻;梧桐者,贤君之喻;朝阳者,明时之喻也。”后以“丹凤朝阳”喻贤才逢明时。

【丹漆随梦】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齿在逾立,则尝梦执丹漆 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后以“丹漆随梦”指追随前哲。

【主一无適】 专一,无杂念。

【主少国疑】 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惧不安。

【主文谲谏】 《诗·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 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郑玄笺:“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谓通过合乐的诗歌,以寓规劝之意。后泛称婉词规劝。

【主情造意】 ①犹出谋划策。②指出谋划策的人。

【主敬存诚】 语本《易·乾》:“闲邪存其诚。”《礼记·少仪》:“宾客 主敬,祭祀主敬。”谓恪守诚敬。宋儒以此为律身之本。

【半三不四】 谓心神不定,无精打采。

【半上半下】 谓两可之间。

【半上落下】 犹半途而废。

【半斤八两】 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半斤、八两轻重相等,比 喻彼此不相上下。

【半文不白】 见“半文半白”。

【半文半白】 亦作“半文不白”。文言和白话夹杂。

【半生不熟】 见“半生半熟”。

【半生半熟】 亦作“半生不熟”。①不熟悉;不熟练。②没有完全成熟或未 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

【半半拉拉】 不完整;未全部完成的。

【半半路路】 事物进行的过程中间。

【半死不活】 亦作“半死辣活”。①不死不活。谓死又死不了,活着又受罪。 ②没有生气或活力。

【半死半生】 ①未全死。②比喻无意义、无生气的苟且的生活。

【半死辣活】 见“半死不活”。

【半吐半露】 见“半吞半吐”。

【半吞半吐】 亦作“半吐半露”。说一半留一半。形容说话不直截了当。

【半低不高】 中等;不高不矮。

【半青半黄】 庄稼未成熟时,青黄相间。比喻事物未达到成熟的境地。

【半夜三更】 指午夜时。一夜分成五更,三更为午夜。亦泛指深夜。

【半面之交】 谓只见过一次面的交往。

【半面之旧】 谓只见过一次面的旧交。

【半信不信】 谓不完全相信。

【半信半疑】 犹半信不信。

【半途而废】 见“半涂而废”。

【半部论语】 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 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见宋罗太经《鹤林玉露》卷七。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于此。

【半推半就】 心里愿意,表面上却不肯答应或接受。形容假意推辞。

【半间不界】 亦作“半间半界”。①不彻底,不深透。②不明确。③犹言不 上不下。④谓平庸。

【半间半界】 见“半间不界”。

【半梦半醒】 谓睡眠尚未清醒。

【半路出家】 谓成年后才去做和尚、尼姑。比喻中途改业,不是科班出身。

【半路修行】 见“半路出家”。

【半解一知】 同“一知半解”。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

【半新不旧】 见“半新半旧”。

【半新半旧】 不新不旧。

【半涂而废】 半路上终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

【半截入土】 谓人老,已快到寿终的时候。

【半疑半信】 同“半信半疑”。

【半懂不懂】 不十分懂。

【半壁山河】 同“半壁江山”。

【半壁江山】 谓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

【半壁河山】 同“半壁江山”。

【半筹不纳】 半点计策也施展不出,半点办法也没有。

【半筹莫展】 犹半筹不纳。

【半饥半饱】 谓不求甚饱或吃不饱饭。

【了如指掌】 语出《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 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於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后以“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的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

【了如指掌】 见“了若指掌”。

【了身脱命】 犹言摆脱尘世羁绊,自由自在。

【了身达命】 ①犹言安身立命。②谓了悟人生,通达事理。

【了若指掌】 同“了如指掌”。

【了若指掌】 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比喻对情况十分明白清楚。语本《论 语·八佾》:“子曰:‘……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九九归一】 见“九九归原”。

【九九归原】 犹言归根到底。

【九牛一毛】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其微小,微不足道。语出汉司马 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九牛一毫】 见“九牛一毛”。

【九仞一篑】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略语。喻功败垂成。

【九死一生】 ①形容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②谓十死其九。形容幸免于死的 人很少。③谓濒临死亡。④形容经历极大危险而幸存。

【九行八业】 泛指各种职业。

【九州四海】 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

【九江八河】 泛指所有的江河。

【九宗七祖】 泛指祖宗。

【九故十亲】 泛指亲戚朋友。

【九原可作】 《国语·晋语八》:“赵文子与叔向游於九原曰:‘死者若可 作也,吾谁与归?’”后谓设想已死的人再生为“九原可作”。

【九烈三贞】 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

【九流三教】 同“三教九流”。

【九流宾客】 谓身份、地位不同的各种客人。



文章作者: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