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
北大毕业生卖糖葫芦到底是谁的耻辱 |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学费高昂的背景下,就业难往往意味着一家人现实和希望的破灭。虽然大学连年扩招,但中国的大学生远末过剩到北大毕业生也无用武之地的程度。正因此,北大毕业生武小锋求职无门帮家人卖糖葫芦一事迅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这事似乎让北大也颇没面子,乃至于北大医学部一位周姓老帅脱口对记者说:“别提武小锋了行不行?他不代表北大,北大为有他这样的人而感到耻辱。” 一个社会没有耻辱感是没有希望的,但一个社会虽有耻辱感却在不该耻辱的地方耻辱,在该耻辱的地方不耻辱,是更没有希望的。武小锋没有八面玲珑的人际关系,这不是耻辱,也许反而是好社会里的好品性;他找不到工作也不是学业不行、品德不行,那么武小锋找不到工作到底是谁的耻辱? 一些部门领导、专家和高校教师想当然地认为为,在广大农村、西部地区一直存在着大量职位空缺,等待大学生的光临。从统计数字上来说的确如此,我国大量欠发达地区各种专业人才如凤毛麟角。但诚如王晓渔先生所说,人才空缺并不等于“等待大学生的光临”,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越是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盛行各种“潜规则”。即使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愿意在毕业之后返回家乡,那里的求职成本和难度也往往不成比例地高于城市。即使一些单位主动“纳贤”,但也有很多属于表演性姿态,并不具有尊重人才的理念,以致大学毕业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究其根本,是中国迄今为止仍然是一个以权力为中心的关系社会,而不是以权利和能力为中心的自由竞争的社会。越是人口稀薄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的权力垄断性越强,“关系”的作用也越明显。我们多年来一直以“做鸡头还是做凤尾”劝诱大学生下基层,这其实是对大学生的误导,在权力关系为本的基层社会,别说是“鸡头”、“鸡尾”能有你的位置就不错。有过硬关系的,一个关系可以抵你十张名牌大学文凭,没有关系的,挤破头找关系、花钱买关系。而后者,即使好容易谋得一个差事,今后还要面临一系列不公平的职位竞争。武小锋的事经媒体报道,政府部门和无数机构都伸出橄榄枝,一个个求贤若渴的样子,其实那都只是一种姿态,一种作秀。武小锋的师兄——卖肉为生的陆步轩就是前车之鉴。顶多给你安排一张类似于县志办这样清水衙门里的冷板凳坐坐,真正肥缺和有油水的部门不会有你的位置。《中国青年报》2006年1月21日的消息说,每年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人数不足10%,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浙江省政协委员、团浙江省委副书记陈浩反映,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一些优惠政策落实难,缺少可操作性,大多停留在政策层面,成为中看不中用的“镜花水月”。 所以,武小锋的悲剧,绝不是任何个人的悲剧,也非任何个人的努力所能改变。这是一个系统性、制度性的悲刚。作为大学生个人,所能做的,只能是“惹不起躲得起”,逃得远远的,到人口更多更密集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去,在大城市里面开始人生的“底层奋斗”,从住地下室开始,从干最艰苦、最平凡的工作开始,寻找未来的光明大道。 若说此事有什么耻辱,首先是社会的耻辱——我们迄今为止没有建立起公平、公开、公正、透明的用人机制;其次是那位周姓教师的耻辱——他对以权力为中心的“关系社会”缺乏起码的认知和批判,反而以北大的代言人自居,把刀挥向了“关系社会”的受害者。当然,周姓教师一个人代表不了整个北大,但他却足以令整个北大蒙羞。 文章作者: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