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备注”考生背后的潜规则
  一份“2008年上半年广东省直属监狱单位招录警察笔试成绩排名”的名单在网上热传。名单中不仅有考生成绩,还附有哪些考生是哪个官员的亲友,有哪个官员打过招呼等备注。(6月3日《新京报》)

  报道说,“备注门”发生后,广东省监狱管理局很快解释并道歉,却将原因归咎于“个别工作人员失误,将要求查询、了解考生情况的工作台账,给上传到网站上去了”。

  在笔者看来,广东省监狱管理局的事后说明,不但不能消除公众的疑虑,反而将真相越描越模糊。众所周知,公务员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现在考生还没经过面试,他们的家长和亲友,怎就开始咨询考录情况了?在尚未录用的考生姓名后面,注上“某处长之子”、“某厅长转”,怎能叫公众相信考试过程是公平公正的?

  报道中,深圳市司法局政治部徐琳副主任的名字出现在考生钟圣文之后,她表示,自己与他“八竿子都打不着”,“完全是因为小伙子优秀,才推荐一下”。徐副主任的自辩振振有词,笔者不明白的是:推荐优秀人才,怎么推荐到考场来了?

  公务员招录考试过程是不能受任何干涉的,这起码的避嫌意识,她不会不知道吧?还有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备注”领导说,“打招呼不代表这个考生就不优秀”,可那么多没背景的考生,怎不见有哪个官员替他们推荐一下?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子荫父功”等怪象,民众反应强烈。正因为此,公务员考试被寄予厚望,但遗憾的是,一些地方的公务员考试中,总有看不见的权力之手在搞暗箱操作。须知,暗箱操作和潜规则伤害的不仅是考生的利益,更是对社会正义和政府公信力的损伤,非常值得警惕。



文章作者: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