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养大的儿子成了客
  有一次听到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事儿:

  有个朋友是做婚庆的,那天人手不够,找我帮忙,布置一下现场。婚礼过程中我负责泡泡机,调节现场气氛的。所以我坐在靠近婚礼舞台的宴席上,同新人的亲戚一同进餐。婚宴开始后我才知道,这对新人是城里女儿乡下郎。新娘是本地的,新郎则来自遥远的湖北乡下。这次来宾主要是女方的。男方那边等一个月以后到湖北在办一次了。其实不用人介绍我也知道坐在我身边的是新郎的父亲。因为从外貌和衣着来看只有此人明显来自乡下。我给面前这位乡下的汉子敬酒,我看的出来不论他多么的拘谨,但内心的幸福是掩饰不住的。

  我说你老有福啊,儿子一表人才,给你找个这么好的儿媳妇。他连忙举杯连说好,好,好,把酒干了。婚礼现场总有那么一种热闹和浪漫的味道,来宾觥筹交错…但是在这种氛围中,我明显感觉到这位老父亲,似乎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冷落。和在坐的本来就不熟,又不了解当地风俗和方言的不同。所以他只能在自己桌上频繁举杯,邀请大家一起喝。可这一桌喝酒的太少了,到最后只剩下我和新郎的父亲相互敬酒了。当乡下汉知道我也是农村人时,我和他的距离就更加亲近了。

  每次碰完杯后,老父亲都和我说很多话。说新郎他娘晕车,家里还有老人和牲口,过不来,就他一人来了。说他有俩儿子,这是老大,从小学习好,考到北京就没再回去。小的读书也不错,今年也要考到北京去。我说那你真有福气,俩儿子都这么争气!他朝我摆摆手,憨厚的笑着。说:我老头子说句实在话,就图个名声。你看我今天娶儿媳妇,我感觉我在嫁儿子。他两口子以后在这里,一年能回家几趟?到是常到媳妇的娘家去。以后我和他妈在乡下,没什么大事,不会开口叫他们回去的。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常年回不一家。回去也是客。说到孝顺,也是图个名誉。大不了门口的人都说某人的儿子出息了,娶了个城里的姑娘,做父母的脸上有光。他们年轻,在城里处处用钱。儿子想孝顺可拿不出来,也没办法。就象你现在读书,以后在城里工作。一年有多少时间孝敬你父母?又有多少东西孝顺?孝敬也不过光挂在嘴边说说罢了。老父亲呵呵的笑,问我是不是这个理。我不得不承认,于是又敬他一杯。

  “儿子长大了,我心里高兴。但按照乡下养儿防老的说法,其实我把儿子养成别人家的儿子,自己家的客了。”老父亲喝酒之后又说:“他读高中时就常年住校,后来读大学,念研究生。离家越来越远,在家的时候越来越少。每次回家我都觉的他是客。现在外面成家了,回家就更少了,就更是客了。他说:“其实你也是啊,从离家开始,你爸妈就把你当成家里的客了。每次你回家他们肯定很少让你做什么,还会把平时放的一些好东西都拿出来。你自己想想是不是把你当客了?”

  老父亲又和我碰了一杯,其实他的话早把我的心带回遥远的故乡了。新人上这桌来敬酒时,老父亲已经喝醉了。但我知道纵使把儿子养成客,他也打心眼里高兴!他刚刚说过,要把小儿子也养成客……



文章作者: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