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礼记》知悼子卒——进谏规劝的艺术
  知悼子卒①  ——进谏规劝的艺术

  【原文】

  知悼子卒②。未葬,平公饮酒(3),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自外来④,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⑤。”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⑥降,趋而出⑦。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⑧。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⑨?”曰:“子、卯不乐⑩。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大师也⑾。不以诏⑿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⒀。为一饮一食,亡君之疾⒁,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⒂。非刀匕是共⒃,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⒄。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也⒅!”至于今,即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注释】

  ①.本节选自《檀弓》下。②.知(zhi)悼子:晋国之卿,名荀盈、知盈。③.平公:晋国的国君,名彪。④.杜蒉(kuai):人名。⑤.寝(qin):后宫。⑥.北面:面朝北方。⑦.趋:快走。⑧.曩(nang)者:刚才。开:开导。⑨.饮(yin):给人喝的东西。⑩.子、卯:古人认为不吉利的日子。乐(yue):奏乐。⑾.大师:太师,乐官之长。⑿.诏:告诉。⒀.亵:亲近。⒁.亡:同“忘”,忘记。疾:忧患。⒂.宰夫:掌管膳食的官。⒃.匕:古代食器,像汤勺。共:同“供”。⒄.扬:举。觯(zhi):古代酒器。⒅.爵:古代酒器。这里指举杯献酒。

  【译文】

  如悼子死了,还没有下葬,晋平公却喝起酒来,并让师旷和李调作陪,敲钟击鼓奏乐。杜蒉从外面进来,听见钟鼓声,问道:“国君在哪里?”有人回答说;“在后官。”杜蒉进入后宫,沿阶而上。他倒了一杯酒说:“师旷,把这杯酒喝了!”他又倒了一杯酒说:“李调,把这杯酒喝下去!”他又倒了一杯酒,在堂上面朝北坐着喝了。接着,他走下台阶,快步走出后宫。晋平公叫他进宫来,说道;“杜蒉,刚才你也许想要开导我,所以我没有同你说话。你为什么让师旷喝酒呢?”杜蒉回答道:“照礼,在甲子日和乙卯日不奏乐。知悼子的灵柩还在堂上,这比逢上甲子、乙卯日还要严重。师旷是掌乐的太师,不把这种礼节告诉国君,所以罚他喝酒。”晋平公问“你为什么让李调喝酒呢?”杜蒉回答:“李调是国君的近臣。为了吃喝,竟忘了国君的忧患,所以也罚他喝一杯。”平公又问;“那你自己为什么喝酒呢?”杜蒉回答;“我掌管膳食,没有尽到提供刀、匙的职责,却胆敢参与防止违礼的事,所以罚自己喝一杯。”平公说;“’我也有过失,倒杯酒来罚我喝。”杜蒉洗过酒杯,倒上酒举起献上。晋平公对侍者说;“如果我死了,一定不要废止举杯献酒的礼仪!”直到如今,凡是向国君和宾客献酒过后,就要举起酒杯,这叫做“杜举”。

  【读解】

  杜蒉以独特的方式来劝诫国君,使之知错能改,用心可谓良苦。春秋之士多聪明之举。诤言直谏固然可嘉,但未必都会取得好效果。“忠言逆耳利于行”,虽说是“忠言”,毕竟听来不顺耳呀既是忠言,又让人听来顺耳,岂不是更好。士人们在这上面煞费苦心,既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又体现了对君主的忠诚,还富有戏剧性。研究中国传统智谋的人们,恐怕应该在这上面做点文章才行。

  在注重实效,追求信念,讲究礼仪的前提之下,春秋士人也追求智慧和谈吐举止的高雅得体,这的确令人仰慕这种风气的形成始于何时,还不十分清楚,但在春秋时代已十分普遍。表达的道理要严正,具有征服力和穿透力,而表达的方式要精微巧妙,含蓄委婉,具有感动力和激发力。整个表达的过程像一出经过精心创意、构思、排练过的戏,富有戏剧性,既激动人。又耐人寻味。

  这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化,也是艺术的生活化,生活与艺术高度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优游的生活方式,使士人们有足够的叫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某些专长。他们不必像政治家一样忙于权利之争、奔走游说、宴饮歌舞,不必像农夫匠人在自己的土地、作坊里辛勤操劳,也不必像军事家那样驰骋沙场。即使是读书,没有浩如烟海的典籍,更没有数理化生物之类。他们拥有一种今人难以再拥有的东西——闲暇。这恰恰是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重要前提。

  何时再能拥有可以用来发展心智的闲暇,对我们来说还是个未知数。但是,我们的确对此心向往之。



文章作者: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