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将苑》逐恶
  逐恶

  【原文】

  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译文】

  不论是治军还是理国,有五种人需要对之注意,他们是国家、军队混乱的祸患。这五种人是:第一,私结朋党,搞小团体,专爱诋毁、打击有才德的人;第二,在衣服上奢侈、浪费、穿戴与众不同的帽子、服饰、虚荣心重,哗众取宠的人;第三,不切实际地夸大盅感民众,制造谣言欺诈视听的人;第四,专门搬弄是非,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兴师动众的人;第五、非常在意自己的个人得夫,暗中与敌人勾结在一起的人。这五种虚伪奸诈、德行败坏的小人,对他们只能远离而不可亲近。

  【解析】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将领用人的问题。当然,诸葛亮论述的标准,既可作为将领使用部下的标准,也可以作为选用将领的标准,广而言之,更可做为各行各业用人的标准。文章直截了当地指出,在治国治军中,有五种人不能用,包括结党营私,专门陷害有才德者的人;只求服饰奢侈,贪图享受的人;爱讲大话、假话、专爱妖言惑众的人;专爱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的人;患得患失,暗中勾结敌人的人。作者把这五种人统称为“奸伪悖德的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奸诈、虚伪、道德败坏的小人。作者说,对这些人,要疏远而不能亲近。为什么不能用这五种人,文章没有加以论述。其实,这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论述已十分清楚。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由于不能及时识别这类人,或者因某种原因而任用这类人的现象并不少见,造成的祸患常常是今人触目惊心的。诸葛亮专文指出用人之忌,实在是很有见地,很重要的。诸葛亮在正面论述将领应有的品德修养之前,先提出这个反面问题,更可说是匠心独具,值得人们深思。

  因用人不当而导致用兵失败的事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唐朝的薛仁贵是有名的骁将,他曾用一杆大戟,在高丽陈中杀进杀出,如入无人之境,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赞赏和重用。但是,当地带兵进攻吐蕃时,却遭到了一场惨败。事情发生在唐高宗咸亨年间。当时吐蕃由国相禄东赞主政,国势日强,他死后,其长子继位,兵势更强,便出兵西域,一连攻陷十八州城池。唐廷得报,下令右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和左卫将军郭侍封为薛仁贵的副手,统兵讨伐吐蕃。薛仁贵统兵西行,到达大非川,即将向吐蕃腹地乌海进兵时,他对两名副手说:“此去乌海路途遥远,险恶难行,而且要经过瘴疠地区,我军如果深入,实在无异于死路一条。但是,我们既然奉命前来,怎么能贪生怕死呢?我们应当死中求生!为今之计,快速奔袭可望成功。缓慢进军则必败无疑。我们所在的大非川虽有一些山岭,还算平坦,可以设置两座营栅,储存辎重物资,留下1万人守卫。而由我率领骑兵轻装奔袭,攻敌不备,一定可以打败敌军。”两名副手均表赞同,郭待封自愿留守,薛仁贵又嘱咐他说:“待我到达乌海后,再派骑兵回来押运辎重物资。那时请您保护辎重一同前去。在我派兵接运之前,您千万不可轻易出动!”郭待封马上答应照办。薛仁贵这才放心领兵前进。他带领军兵先行,阿史那道真领兵作后卫,日夜兼程,快速奔进。到达河口时,有数万吐蕃兵据险守卫,薛仁贵当即亲自领兵冲杀,仗着手中的一杆大戟,冲开一条血路,杀入敌军营垒,敌军吓破了胆,纷纷败逃。唐朝大军一拥而上,杀死许多敌军,缴获大批战利品,仅牛羊就达1万余头。随后,唐军大张旗鼓向西进军,矛头直指乌海。同时,薛仁贵派出亲信随从,带领1000骑兵,到大非川去接运辎重。可薛仁贵哪里知道,唐军的辎重早已被郭待封“奉送给”敌军了!原来这个郭待封曾任鄯城镇守,和薛仁贵是同级官员,他不甘心屈居薛仁贵之下受薛仁贵指挥。在薛仁贵出发之后,他便公然违抗薛仁贵的指示,擅作主张,带兵运送辎重缓缓前进。结果刚到半途,便遭到吐著号称20万大军截击,被打得大败而逃,数百车辎重全部丢失。薛仁贵眼巴巴地在乌海城下等待,得到的回报却是“辎重全部失去”,他大吃一惊,当即下令退军。刚回到大非川,就被吐蕃号称40万大军攻来。薛仁贵刚要布阵迎敌,那个不听命令的郭待封已带领部下先逃了。其余唐军见状,已无斗志。薛仁贵本领再大,也挡不住吐蕃训练有素的数十万劲旅,只好挥舞大戟且战且退。这一仗,唐军伤亡十之七八,一败涂地。

  薛仁贵西征吐蕃大败,完全是由于郭待封狂妄自大,争名逐利,不听指挥,擅自行动,后又临阵脱逃,搅乱军心造成的。而郭待封之所以会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则是因为唐廷用人不当,让这么一个名利心重而又贪生怕死的官员去担当副总管重任,使国家遭难,薛仁贵也跟着倒霉,被贬为庶民。郭待封的事例证明诸葛亮提出的“逐恶”,确实是任用将颅中应该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新中国建立初期,也出现个两个大“恶”,这就是张之善和刘青山,贪污腐败,为害不浅。党中央、毛主席对这两个大“恶”毫不姑息,坚决“逐”之,结果大得民心,刹住了贪污腐败的“恶流”,巩固了人民政权。



文章作者: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