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
《将苑》将材 |
将材 【原文】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而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於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译文】 根据不同的将帅不同的才干,可以把将帅分为九种类型:一是用自己的德行教育部下,用礼法规范部下的行动,对部下关怀备至,问寒问暖,与部下同甘共苦,这种将帅是仁将。二是做事能不只图眼前消灾去难,还有长远打算,一丝不苟,下被利益所诱惑,宁愿为荣誉献身,也不屈辱求生,这样的将帅是义将。三是身居高位但不盛气凌人,功绩卓著又不骄做自大,贤德而不清高,谦让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个性刚直又能包容他人,这样的将帅是礼将。四是运用战术高深莫测,足智多谋,身处逆境能转祸为福,面临危险又能逢凶化吉,这佯的将帅是智将。五是忠诚信实,对有功之人以重赏,对有过之人以重罚,赏罚分明,奖赏时不拖延,惩罚时不管对方的地位高下,这样的将帅是信将。六是身手矫捷,冲锋陷阵时快如战马,气慨豪壮,斗志昂扬能胜千夫,善于保卫国家,又擅长剑戟,这样的将帅是步将。七是能攀高山,走险地,驰马如风,身先土卒,锐不可挡,撤退时在队伍后面抵挡敌兵掩护他人,这样的将帅是骑将。八是气盖三军,所向无故,对小的战役小心谨慎不马虎,面对强大的敌人则愈战愈勇,这样的将帅是猛将。九是遇见贤者虚心请教,对别人的意见从谏如流,能广开言路,待人宽厚又不失刚直,勇敢果断又富于计谋,这样的将帅是大将。 【解析】 这篇文章提出了为将之人应有的品质修养,也就是指出了成为一员优秀将领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和才干。作者一共提出了九条,逐条说明了内容和要求,十分具体。这九条要求,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即我们常说的“德”和“才”。作者提出的道德品质修养方面的要求共有六条,简单说来就是仁、义、礼、智、信以及一员“大将”应有的胸怀和修养;而就军事才干来说,要求是三条,要求领兵将领武艺精熟,骑射步战均有过人之处,而且要“气凌三军”,勇气过人,临战身先士卒,有压倒强敌的气慨,堪称全军楷模。 诸葛亮能提出这么全面、具体的规范要求,述说这么细致,是他多年军事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这些标准作为选拔将领的标准和将领自我修养的规范是很必要,很恰当的。按照这九条标准,要求将领做到德才兼备,才能造就出优秀将领;有优秀将领统兵,才能克敌制胜。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君主之一的唐太宗李世民统兵的一,些事例可以说明,什么样的将帅才是优秀的将帅以及优秀将帅在用兵作战中的作用。 事例之一:李渊在长安登基称帝不久,在陇西称帝的薛举统领大军进攻泾州。高祖命秦王李世民统兵拒故。唐军刚到幽州,李世民便患了疟疾,不能领兵作战。于是,李世民命令纳言刘文静和司马殷开山代掌兵权,并叮嘱他们不要轻意出战。可是,刘、殷二人狂妄自大,不把李世民的嘱咐放在心上,竟然在高墌(音:只)炫耀兵力,结果被薛举偷袭,吃了个大败仗,唐军损失兵力十之五六,连统兵总管都战死了。一时之间,贼势十分猖獗,在兵力上也大占优势。面对严峻的形势,李世民下令坚守不出。敌将天天到唐军营前百般叫骂,耀武扬威,实在欺人太甚。众唐军无法忍受,纷纷要求出战。李世民对众将宣谕说:“我军新败,士气沮丧,贼正持胜而骄,轻视我军。我宜闭垒自固,养足锐气,彼骄我奋,乃可克敌。诸君若违我军令,休得后悔!”众将兵虽然半信半疑,却也不敢违抗军令,只好忍着。相持一段时间之后,忽有一员敌将带领几百骑兵来降。一些唐将害怕敌将使用诈降之计,谏阻秦王受降。而秦王听了敌将述说,知是敌营缺粮所致,便好言劝慰,让降兵在后营居住。随后,秦王李世民便派行军总管梁实移营浅水原,诱敌来攻。敌军大将宗罗睺(音:猴)果然派出全部精兵围攻梁实营寨,连攻数日,未能攻破。李世民又派出右武侯大将军庞玉到浅水原南面列阵,并面授机宜,宗罗睺仗恃人多马众,又移兵围攻庞玉。庞玉抖擞精神,统兵苦战,正在危急之时,忽见敌军纷纷逃窜,只见一员大帅手持长矛,当先突入敌人堆中,数员大将奋勇跟进,杀得敌军鬼哭浪嚎,魂飞魄散。众唐军一看,原来是他们的统帅秦王李世民亲自领兵前来支援,众军将士气大振,里应外合,把敌军打得落花流水,四散奔逃。李世民挥军追杀,斩敌首数千级。这时,众将领以为该休整一下了。可是,李世民却马上选出精兵2000,由他亲自带领,穷追敌军。李世民的舅舅窦轨拉住世民马头苦谏!“薛仁杲还在据城坚守,我军不可轻进。现在应该收军休息,再决定下一步行动。”李世民却说:“我已深思熟虑,筹划好了。今天的战势,我军已是势如破竹,机不可失。舅舅不必多说了!”随即带兵进攻薛仁杲据守的折摭(音:直)城。结果,当天夜里就迫使敌人开城投降了。战后,诸将在向秦王祝贺时,纷纷发问:“刚打了一个胜仗,大王便毅然决然地舍弃步兵,仅带2000骑兵,又没有攻城器具,便直奔敌军城下。大家都说不能攻城,而结果却和大王所料一样,没用一天时间就拿下了敌城,平定了叛军。这是什么道理呢?”李世民微笑回答道:“宗罗睺的部下,都是陇西的睺悍士兵。我军出其不意,把敌军打败,他们四散溃逃,死伤并不多。我军如若缓慢前进,敌军便会逃回城里,经薛仁杲收拢休整,又会成为一支劲旅了。敌军再据城固守,那就很难攻破了。我军只有乘胜急攻,才能使得溃散的敌军无法进城,只好回归陇西。折摭城防守虚弱,薛仁杲又吓破了胆,没有时间安排防务,他不投降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众将听了,对秦王的谋略真是心悦诚服。 【本文分页】[1] [2] 文章作者:诸葛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