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
《将苑》将志 |
将志 【原文】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缺,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 【译文】 兵器是一种凶器,统兵为将是一种重大的责任,兵器太刚硬,容易缺损,将领任务重大所以有风险。因此,真正的将帅不以自己的部队强大有威势做靠山,当他受到君主的宠爱对不得意忘形,当他受到别人的诽谤污辱时,也不惧怕、退缩,看到利益时不起贪念,见到美女时不生邪念,只知全心全意,保家卫国,以身殉职。 【解析】 这是一篇论述将领修养的文章。文章开门见山,以兵器作比喻,提出“器刚则缺”的论点,说明担负重任的将领,必须戒骄戒躁的道理。为免于“缺”,即兔招“损”,为将之人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为此,诸葛亮提出了六个方面的禁戒,即不恃强,不怙势,不恃宠,不惧辱,不贪利,不荒淫,而要求将领立志“以身殉国,一意而已”。诸葛亮这个标准相当高,按我们现代的话说就是要做到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民,奉献给国家。那些身居高位的人,身负重任的人,必须有这样的品德修养,才能不辜负委以重托的人。诸葛亮自身足为典范,他一生谨慎,忠心耿耿,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所以受到后人钦敬效法,流芳千古。象诸葛亮这样的杰出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岳飞、文天祥、于谦、戚继光、史可法等人的事迹,可说是妇孺皆知,流芳百世。在建立和巩固新中国的宏伟事业中,远远超出诸葛亮所提的“六不”标准的将帅,那就更多了,单说老帅,朱德、彭德怀、陈毅、贺龙、刘伯承、聂荣臻、徐向前、罗荣桓、叶剑英,哪一个不是堪称楷模,哪一位不是功勋卓著,哪一位没有说不完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德修养。正是他们这样的优秀人物撑起了人民共和国的大厦。历史和现代人物的光辉事迹说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有这样的人物担当重任,才能兴旺发达。人们还应记住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惨痛教训,因为贪图名利地位,贪图金钱美色而丧权辱国,身败名裂的事例,很多很多,不必列举,人们也都知道。这里单举一个恃强、恃宠而付出惨痛代价的事例,对人们更深刻地理解诸葛亮的告诫会大有帮助。 这里说的是帮助朱元璋打江山的于锦标。他对于朱元璋起义并建立明朝可说是有特殊贡献。当朱元璋在襄阳打擂,闹出人命官司,被元军将领陈野先领兵追得走投无路,眼看就要被擒时,是于锦标带领自己的庄兵阻住追兵,刀劈陈野先,救了来元璋。随后,于锦标又和刘伯温一起,力促朱元璋树起反元大旗。于锦标献出全部家产充作义军经费;带领训练有素的1万余名庄兵作为起义军的中坚力量;亲自率领3000军兵抵抗3万元军的第一次围剿,等等。正因为功高,于锦标便恃强而骄,恃宠而横,铸成了大错。事情发生在义军占领滁州之后,元朝太师脱脱野律楚才亲统50万大军,杀奔滁州而来。朱元璋的大帅张玉说:“脱脱多年带兵,身经百战,一向诡计多端,绝非他人可比,臣才疏学浅,深恐不称元帅之职,误了大事。求王驾选贤任能,臣情愿让贤。”朱元璋听了大吃一惊,忙说:“现今大敌当前,将军何出此言?难道将军要袖手旁观不成?”张玉这才说出举荐之人:“臣举荐一人,堪任元帅,足退元兵。比臣强过百倍。”张玉举荐之人姓徐名达字国显。这个徐达确实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他熟读兵书,精研战策,精通兵法,而且从12岁开始,匣随脱脱学习武艺,真个是武艺高强。徐达为人主待正义,仗义执言,曾反对元顺帝和脱脱为把天下武举子一网打尽而密定的绝户计,并因此被解职归田。 朱元璋听了张玉的举荐,求贤若渴,三顾徐达隐居的广太庄,又经朱元璋的义兄胡大海用汁,好不容易才请出了徐达,要拜徐达为帅。朱元璋用极其隆重的礼仪把徐达迎进滁州,在王府一连三天庆贺,徐达深受感动。第三天晚上,于锦标从襄阳押运粮草到达。听说朱元璋举行盛宴欢迎徐达,便很不高兴。在宴会上,朱元璋亲自把徐达介绍给于锦标,徐达上前见礼说,“久闻将军盛名,如雷贯耳!现今有幸同殿称臣,足慰平生。”徐达一躬到地。谁知于锦标却不理不睬,反而扭头去问朱元璋:“请问王驾,请他来有什么用?”朱元璋连忙解释,张玉也忙着介绍、说明,于锦标不但不稍加缓和,反而冷笑着说:“岂有此理!我义军自从于桥起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文武人才,济济一堂,现有元帅,岂有停帅再请之理!”说完,拂袖而去。由于于锦标从中作梗,拜徐达为帅之事拖了几天,未能实行。这时,探马连连来报,元太师脱脱的大军正向滁州进发。朱元璋和张玉、胡大海等人商议,形势紧迫,必须马上拜帅。于是,不顾于锦标的反对,选定吉日.举行了十分隆重的“登台拜帅”典礼,正式委任徐达为“天下都招讨、三军大元帅”,统领各路义军。徐达受命之后,当众宣布了军纪要求,明确告诫:“如有抗令不遵者,按十七条禁律、五十四斩,严惩不贷!” 第二天早晨五鼓,元帅徐达升帐点卯。按军令规定:头卯不到者,责打军棍四十;二卯不到者,插箭游营;三卯下到者,斩首示众。第一天点卯,众将都早早便去了,唯独于锦标没到。退帐之后,朱元璋等人到于锦标住的驿馆去一看,他还在睡大觉哩!于锦标答应第二天去听点,谁知于锦标第二天、第三天仍不到大帐听点。徐达勃然大怒,命中军官拿着令箭去调于锦标立即上帐。于锦标居然把令箭给撅断了,又把大帐外面有徐达辛笔字的两面大旗砍倒,接着,把二道辕门、三道辕门的大旗全砍了,进帐之后,又故意不参见元帅徐达。徐达强压怒火,让于锦标说明连误九卯的理由。于锦标居然狂妄地宣称:“徐达,你要是把我问短了,于某甘当军令,该什么罪领什么罪!”于锦标根本没把徐达放在眼中,自以为很容易就可以把徐达难住。可他万万没想到,经过一番言语较量,徐达便把他驳得张口结舌,理屈词穷,无以答对。按军令,按于锦标自己的狂言,于锦标都该斩。众将官以及朱元璋再三求情,又恰逢脱脱大军到达,最后总算有了妥协的办法。元军在城外叫战,徐达下令高挂免战牌,而于锦标却说:“兵至城下,你身为元帅,为什么惧怕敌军,不敢出战?”徐达说:“元朝太师脱脱,武艺出众,英勇无敌,又有四宝护身;而且元军新到,锐气正盛。本帅闭门不战,正是要挫敌锐气,侍其疲惫之时,再战而胜之。这怎么能说是惧伯敌军呢?”于锦标听了,冷笑一声说:“你身为元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还能打什么胜仗!徐达,你若能暂时饶我不死,我于某情愿出战元兵,斩脱脱的首级献于帐下!”徐达说:“军无戏言!”于锦标悦:“愿立军令状!”就这样,总算没斩于锦标,但于锦标还不甘心,又反问徐达:“我若在三天之内斩了脱脱,大获全胜,你又该如何?”徐达说,“那就算我怯敌惧阵,贻误战机!我自动交出元帅印剑,并请王驾降罪!”于锦标说:“口说无凭!”徐达说,“我也立下文书!”于锦标确实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带兵出战,连斩元军四员大将,与脱脱也打了个难解难分。然而,他傲气太盛,海口已经夸下,便急于求胜,最后中了元军之计,被铁车阵困住,身中十几箭。亏得徐达的外甥姜忠路过,挥舞一对大铁锤,打败元军,砸开铁车,才把于锦标救出。于锦标最终也未能斩下脱脱首级,后来在滁州城下自刎而死。于锦标死得可惜,死得可叹,也死得不值!不过,于锦标恃强而骄,恃宠而傲,恃功而狂的教训,却也让人深思,让人猛省,让人去深深体味诸葛亮的《将志》。 文章作者:诸葛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