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
《将苑》将刚 |
将刚 【原文】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长。 【译文】 好的将帅应该具备的性格是刚强、刚烈,但不固执己见,温和、柔顺但不软弱无力,即通常听说的刚柔相济,才能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单纯一味的柔和、软弱,就会使自己的力量被削减,以至失败;单纯一味的刚烈、刚强又会导致刚愎自用也注定要灭亡。所以,既不过柔,也不过刚,刚柔井济,才是最理想的性格特点,才是最佳的状态。 【解析】 这篇文章,既论述了将领修养,又阐明了将领带兵对敌应有的准绳。文章提了一个刚柔相济的要求,并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论述,说明“纯柔”和“纯刚”都不行,心须刚柔相济。 传统观念上,武将都是刚强的男子汉,大丈夫,似乎和“柔”不沾边。有的人又讲“柔能克刚”强调委曲求全,忍让谦恭。这些都是片面的,只说了一个方面。诸葛亮指出:“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说得非常准确,一员将领,该刚时要坚强无比;该柔时,可以委曲求全。要依据需要,该刚则刚,该柔则柔,应付自如。诸葛亮的结论是:“不柔不刚,合道之常,”确实很有见地,是符合辩证法的真知的见。 诸葛亮关于将刚与将柔的论述,我们应从对敌、对友和对己三个方面去领会,才能正确而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对敌斗争中的刚和柔原则,可以按照中国传统的策略处理,即“有理、有利、有节”,审时度势,选准时机,战而胜之。对敌人必须坚决斗争,坚决消灭,战而胜之,不能畏惧,不能忍让,这就是刚。但也不能不顾形势,盲目硬拼,而要讲究策略,也就是要在一定条件下柔。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就是刚柔并济的典范。当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之时,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了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武装——中国工农红军,建立革命政权和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坚决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而当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存亡成了主要矛盾时,中国共产党又尽了极大努力,建立了包括蒋介石的国民党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争取国民党一致抗日,在许多方面对国民党作了让步。但是,又不是放弃原则,在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在敌后建立独立的抗日根据地,而且对国民党的妥协投降及反共反人民的摩擦、进攻,坚决揭露,坚决斗争。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对待国民党方面,确实做到了刚柔适度,这对于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是有重要意义的。在抗战胜利后,当中国共产党尽了最大努力维护和平,而国民党反动派却肆意妄为,挑起全面内战时,中国共产党便坚决斗争,领导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用三年半时间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解放了除台湾省以外的全国领土,建立了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在对付国民党反动派所运用的战略和策略,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结合诸葛亮在本文中的论述思考探索,将会获益匪浅。至于对友,那和对敌的基点就不一样,无论对友军、友邦,其基点应放在团结、友好上,以联合、合作为目标。在出现矛盾、冲突时,要友好协商,化解矛盾,或者求同存异。当然,也不能无原则迁就,在关系到国家民族利益的根本问题上,必须坚持原则,毫不退让,该刚则刚。 说到对待同志,对待自己人,那可以用“俯首甘为孺子牛”来概括,要满腔热忱地关心、爱护、帮助、支持、这种“柔”非同一般,甚至要有慈母的情怀,或者象刘少奇同志所说的,要有老人的心肠。即使有了错误,也应该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来解决。 从带兵打仗以至为人处事来说,如何做到刚柔并济,彭德怀同志可称楷模。对敌斗争,他是毫不畏惧、毫不留情,他的勇猛善战那是尽人皆知的。彭大将军的威名,永垂青史。而在对待部下、对待战士,他既严格要求,不容许任何敷衍塞责之类错误,又满腔热忱地关怀,达到无微不至的地步。在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期间,他对朝鲜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尊重,与朝鲜人民军的合作,也是国际主义的典范。彭德怀同志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关怀、爱护,也堪称模范,在西北时,驻地的孩子都是他的小伙伴,由此可见一斑。彭德怀同志是优秀将领,是卓越的军事家,这是举世公认的。从他对敌、对友、对同志和人民,人们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文章作者:诸葛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