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
《伤寒杂病论》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恶寒者,若脉沉迟,名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若脉浮数,名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日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疮家,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则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脉长大者,为欲解;其脉如故,及伏弦者,为未解。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痉病,有灸疮者,难治。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儿儿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括蒌桂枝汤主之。 括蒌桂枝汤方 括萎根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者,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汗再进一升,得汗停后服。 痉病,手足厥冷,发热间作,唇青目陷,脉沉弦者,风邪入厥阴也,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当归四两 细辛一两 附子一枚(炮) 人参二两 干姜一两半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十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痉病,本属太阳,若发热,汗出,脉弦而实者,转属阳明也,宜承气辈与之。 痉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必介齿,宜大承气汤。 【本文分页】[1] [2] 文章作者:张仲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