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
《颜氏家训》勉学篇 八三 不知所由博求古今 |
勉学篇 八三、不知所由博求古今 【原文】 吾尝从齐主幸[1]并州,自井陉关入上艾县,东数十里,有猎闾村,后百官受马粮在晋阳东百余里亢仇城侧。并不识二所本是何地,博求古今,皆未能晓。及检《字林》、《韵集》,乃知猎闾是旧馀聚,亢仇旧是亭,悉属上艾。时太原王劭欲撰乡邑记注,因此二名闻之,大喜。世中书翰[2],多称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或有妄言此忽忽之残缺耳。案:《说文》:“勿者,州里[3]所建之旗也,象其柄及三[4]之形,所以趣[5]民事,故遽者称为勿勿。” 【注释】 [1].幸:帝王驾临。 [2].书翰:书信州里:泛指乡里。古代2500家为州,25家为里。 [3].:古代旆旗末端直畅,飘带之类下垂饰物。 [4].趣:催。 [5].:急逐,急速。 【译文】 我曾经跟从北齐文宣帝到并州去,从井陉关进入上艾县,从那里往东几十里,有一个猎闾村。后来,百官又在晋阳以东百余里的亢仇城旁接受马粮。人家都不知道上述两个地方原本是哪里,广泛查阅古今书籍,都没有弄明白。直到我翻检《字林》、《韵集》这两本书,才知道猎闾就是过去的馀聚,亢仇就是亭,都属于上艾县。当时太原的王邵想撰写乡邑记注,我把这两个旧地名说给他听,他非常高兴。世上的书信,内中多有“勿勿”这个词语,历来相承如此,不知道它的根由,有人乱下结论说这就是“忽忽”的残缺。按:《说文》上说:“勿,是乡里所树立的旗帜,这个字象旗杆和旗帜末端三条飘带的形状,是用来催促民事的。所以就把勿忙急迫称为“勿勿”。 【评语】 学习遇到问题,不能视而不见,不能人三亦云,以讹传讹,要耐心研究,直到弄懂为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学习时应持有的态度。 文章作者:颜之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