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
《颜氏家训》音辞篇 一六○ 四姓小侯各有所见 |
音辞篇 一六○、四姓小侯各有所见 【原文】 《汉明帝纪》[1]:为四姓小侯立学[2]。”按:桓加元服[3],又赐四姓及梁、邓小侯帛,是知外戚也[4]。明帝时,外戚有樊氏、郭氏、阴氏、马氏为四姓。谓之小侯者,或以年小获封,故须立学耳。或以侍祠猥朝[5],侯非列侯[6],故曰小侯[7],《礼》云:“庶方小侯[8]。”则其义也。 【注释】 [1].此应为《后汉书·明帝纪》。赵曦明曰:“‘汉’上当有‘后’字。”是。 [2].小侯:旧明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弟之封侯者为小侯。李贤注引袁宏《后纪》曰:“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号四姓小候,置‘五经’师。以非列侯,故曰小侯。”立学;设置学校。 [3]元服:指冠。古称行冠礼为加元服。 [4].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前述四姓及梁、邓,均为外戚。 [5].侍祠:侍祠侯。应劭《汉官典职》有四姓侍祠侯。猥朝:猥朝侯;亦即猥诸侯。汉代,王子封为侯者称诸侯:群臣异姓以功封者称彻候。在长安者。皆奉朝请。其有赐特进者,位在三公下,称朝侯。位次九卿以下者,但侍祠而无朝位,称侍词候。其非朝侯侍祠,而以下土小国或以肺腑宿亲,若公主子孙,或奉先侯坟墓在京师者,随时会见,称猥诸侯。 [6].列侯:诸侯。指王子封为侯者。 [7].此说本袁宏,见注[2]。 [8].《礼记·曲礼下》:“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国曰某人,于外曰子,自称曰孤。” 【译文】 《后汉书·明帝纪》说:”为四姓小侯立学。”按:汉桓帝行冠礼,又赐给四姓及梁、邓小侯丝帛,由此知道他们都是外戚。汉明帝的时候,外戚有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这四姓。把他们称为小侯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年纪尚小就获得封爵,所以还须立学。有人以为他们属侍祠侯猥朝侯,这些个侯不是封爵,所以还须立学。有人以为他们属侍祠猥朝侯,这些个侯不是封于王子之列的诸候,所以叫做小侯,《礼记》说:“庶方小侯。”就是它的涵义。 【评语】 中国封建社会有其严格的等级秩序,各种职官名目繁多,古人有时也不甚了解,今人更是所知甚少,遇到此类问题,务必谨填,切忌张冠李戴,随意称谓。 文章作者:颜之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