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将苑》机形
  机形

  【原文】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而不能制,非贤也;情机发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

  【译文】

  大凡愚笨的人能够战胜聪明的人,是违反常理的偶然事件;聪明的人能够战胜愚笨的人,是合乎常理的必然事情;而聪明的人在一起交战,就全看掌握战机如何了。掌握战机的关键有三点:一是事机,二是势机,三是情机,当事情已经发生,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时,不能作出相应的反映,不能算是聪明;当形势发生变化,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时,却不能拿出克敌制胜的办法,也不够贤者的资格;当整个态势已经很明确对己方有利时,却不能断然采取行动,这也不能算是勇敢。所以,善于指挥军队的将领,一定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取得胜利,即因机立胜。

  【解析】

  《机形》论述的是用兵的战略思想,讲究一个“因机而立胜”,也就是顺应形势,把握战机,从而克敌致胜。这是为将之人应有的战略素养。战争中,情况瞬息万变,指挥全军的将领,如不能审时度势,捕捉战讥,及时用兵,后果可想而知。有勇无谋,只知蛮干的将领是愚蠢的将领,没有不失败的。

  我国春秋时代齐鲁两国交战中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因机而立胜”的道理。齐桓公派鲍叔牙为统兵大将,并亲自督军去攻打鲁国。鲁庄公听从谋士施伯的建议,请出一位隐士曹刿指挥鲁国军队。前不久齐国刚打败过鲁国军队,士气很旺,两军刚在长勺对阵,齐将鲍叔牙便下令击鼓进军。鲁庄公一听齐军战鼓如雷,便也下令击鼓,可曹刿不让击鼓,也不许将士叫嚷、出击,只叫弓箭手守住阵脚,不让齐军冲过来。齐军第一次冲锋没遇上敌手,可是也攻不进鲁军阵地,便退了回去。过了一阵,齐军再次擂鼓呐喊,发起了第二次冲锋。曹判仍不让鲁军出战,仍然只用弓箭手守住阵脚。齐军既找不到对手交战,又攻不进敌阵,只好再次退回。但是,但与第一次相比,齐军士气已不那么旺盛了。随后,齐军统领又第三次下令击鼓冲锋。这一次众齐军将士以为又是白忙,所以都懒洋洋地提不起精神。忽然,鲁军阵中战鼓齐鸣,震天动地,鲁军将土如猛虎出笼,冲了过来,齐军毫无思想准备,一时不知所措,一下子就被鲁军冲垮了,只顾回头逃命。鲁庄公一看可高兴了,马上就下令追击,曹刿却让“等一等”。他跳下车看了一阵齐军的战车轮印,又站到车上了望一阵,这才下令追击。鲁军一鼓作气追出30里,大获全胜。

  打了大胜仗,鲁庄公仍然不明白胜在哪里,便向曹刿请教。曹刿说:“临阵交兵全凭一股士气。敌军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正旺,我军与之交锋,很难取胜。等到第二次击鼓进攻时,敌军的士气已经衰落多了。到了第三次,敌军的士气已经消磨光了。而我军将士的士气却是一鼓再鼓,正当敌军士气衰竭时,我军却憋足了劲,一鼓作气打过去,还有不胜的吗?”鲁庄公和众将士点头称是。又问齐军溃败时,为什么不立即追击。曹刿又再解释说:“齐军逃跑不一定是真败,也可能是诈败,引我军上当。我先看齐军车轮印,确实已乱了;又观察敌军旗帜,确实已倒了,证明齐军确实是败逃,这才下令追击,这是确保万无一失!”鲁庄公和众将士心悦诚服。

  曹刿指挥鲁军大胜齐军,就在于战机捕捉得好,以逸待劳,一战而胜。他战后的分析,就是如何捕捉战机的道理。统兵将领应该以智取胜,而不是以力取胜,但如何用智呢?善于捕捉战机,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出击,便可事半功倍,这就是“因机而立胜”的道理。

  在当今商战十分激烈的形势下,精明的企业家便都善于捕捉战机,善于在最有利的时机推出适销对路的商品,便可一举成功。例如,日本企业家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推出省油的小型轿车,因而一举畅销世界各国,赚了大钱,便是善于捕捉战机的典范之作。



文章作者: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