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将苑》重刑
  重刑

  【原文】

  吴起曰:鼓鼙(音:皮)金铎,所以威耳,旌旄旗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耳威以声,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严。三者不立,士可怠也。故曰,将之所麾,莫不必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矣。

  【译文】

  吴起说,“军队中敲击鼓鼙、金铎的目的,在于引起士卒在听觉方面的敏锐注意力,听从指挥;挥舞旗帜,在于集中士卒在视觉方面的注意力;而各项法规、禁令及刑罚的目的在于管理士卒,节制士卒的行动。”在军队中,用声音引起士卒的注意,要求士卒听从指挥时,发声的器具必须音质清析宏亮;用旗帜来指挥士兵作战时,旗帜的颜色要鲜明、醒目;用刑罚、禁令来约束士卒的行动时,执法必须公正、严明。如果做不到上述三点,军容就会紊乱,士卒就会涣散、懈怠。所以说,在指挥部队的问题上,应该达到这样的程度:只要将帅的指挥旗帜挥舞摇动,部下就会英勇前进,只要将帅的命令一下,所有的士卒就会同仇敌忾,拼死上前,报效国家。

  【解析】

  《重刑》论述了从严治军问题,这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题目。但诸葛亮在这个普通的题目中有他的独到之处,一开头就引目杰出的军事家吴起的话,提出“威耳、威目、威心”的见解,接着,从这三个方面深入论述了由表及里从严治军的思想,这就不是人人都懂得的了。尤其对“威耳”的论述,更表现了作者的高明:一支军队不但要求内在方面讲求军容严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而且要讲求外在的“鼓鼙金铎”。军威雄壮,既振奋军心,又威镇敌胆。这样的军队,当然就能做到“将之所麾,莫不必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了。诸葛亮所论,实在是治军的精髓。“一笑千金”可算得是瞎指挥的一个惨痛教训了。

  在西周时候,天王为了调动各路诸侯去保卫他,专门修建了许多烽火台,仅在骊山一带便有二十多座。遇有外敌人侵,情况紧急时,周幽王便下令点燃烽火。这种烽火台每隔几里地便有一座,当第一座点燃烽火时,第二座便能看见其烟火;第二座烽火台只要看见第一座的烟火,自己也须立即点燃。这样一座一座传下去,很快便能传到很远的地方。各路诸侯只要见到烽火,便马上带兵赶赴京城去保卫周幽王。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指挥手段。但是,昏君周幽王为了讨好宠妃褒姒,却不顾他叔父的劝阻,下令点燃烽火。烽火一起,各路诸侯立即带领兵马赶了前来。可到京城一看,并没有敌军一兵一卒,只见周幽王和褒姒在饮酒取乐。各路诸侯面面相觑,不明所以。最后,周幽王派人去告诉众诸侯,点燃烽火只是逗褒姒取乐,让诸侯各自回去。众诸侯一听幽王如此胡闹,人人怒不可遏,恨恨而去。褒姒不知怎么回事,只见众诸侯匆匆赶来,又乱哄哄而去,便问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说是为了逗她一笑。褒姒听了便冷笑一声,周幽王还以为从来不笑的褒姒当真笑了,便把一千两黄金奖给了出主意的人。过了不久,西戎大军真打来了。周幽王吓得要命,赶忙下令点烽火求救。可各路诸侯以为又是闹着玩的,一个也没来。结果西戎兵打进京城,杀了周幽王,大肆抢掠一番而去。



文章作者: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