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
《将苑》厉士 |
厉士 【原文】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瞻之以财,则士无不至矣;接之以礼,厉之以信,则士无不死矣;蓄恩不倦,法若画一,则士无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士无不劝矣。 【译文】 将帅对待自己的部下,要委之以高位,封赏以钱财,这样就可以吸引有才德的人前来尽力;要以礼相待,以信、诚来鼓励部下,这样部下就会以舍生忘死的决心投入战斗;要经常对部下施恩惠,赏罚时公平严明,一视同仁,这样就会赢得部下的信服、敬佩;要在作战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撤退时主动掩护他人,这样部下会英勇善战;对待部下的点滴好事都要给与充分的重视,并进行适当的奖励,这样部下会积极向上,互相劝勉,永保昂扬的斗志。 【解析】 《厉士》一文说明将领必须善于激励将士,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要充分调动起将士的积极性。将士用命,才能取胜,这是不言而喻的,文章不但提出了问题,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作者提了五条激励将士的办法,包括奖励、礼遇、蓄恩、身先士卒、论功行赏,这都是带兵将帅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在于综合使用这些办法并始终如一,一视同仁,那就能得军心,将士人人效命,无往而不胜了。 岳飞是杰出的爱国志土,优秀的统兵大帅,他自己英勇善战,足智多谋,他统领的军兵也是英勇善战,被誉为岳家军仍岳飞统领的抗金大军之所以所向披靡,就在于他善于“厉士”。岳飞很注意教育军兵,树立抗击金兵、收复国土的爱国思想,岳家军中,有一部分本来就是北方的抗金义军,如“忠义军”、“八字军”等,他们慕名投入岳飞麾下,岳飞对他们十分尊重,倚为骨干!还有一些别部官军,本来抗金并不十分坚定,有些人在遭受失败时甚至要向金人投降,岳飞以正气感召,把他们收入部下。建康失守,官军首领杜充扔下士兵逃跑了,这些士兵一片混乱,各自流散,甚至影响到岳飞部下的军心。岳飞首先集合自己的部下,向他们讲述抗金报国的大义,指出建康在江南的战略地位,“一旦被金兵占领,我们大宋还能存在吗?现在我们只能死战,别无出路!如果有人要去投敌,一旦被我抓住,定斩不饶!”岳飞慷慨激昂、义正辞严的话语,令众将士大受教育,深深感动,齐声表示:“决不离开抗金队伍,誓死与金狗血战到底!”另有两支官军在岳飞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也自动加入到岳飞的抗金队伍中了。后来岳飞又做那些被杜充扔下的将士的工作,让他们“丢掉投敌邪念”,才收留他们。这些将士深受岳飞正气感召,纷纷表示:“愿听统制的命令!”岳飞终于把这批将士收入自己部下,大大增强了抗金实力。这批将士在后来的抗金作战中果然英勇善战。 岳飞还有一个特点:每战必身先士卒。当宋金两军在河南颖昌周围决战时,岳飞的长子岳云带兵破了金军的王牌军“铁浮图”、“拐子马”。金军统帅金兀木恼羞成怒,出动大军冲击宋军。岳飞正要冲上前去杀敌,被其部将霍坚紧紧拉住马缰劝阻,而岳飞却挥动马鞭,打开霍坚拉马的手,冲进了金兵队中,岳飞左右开弓,箭无虚发,金兵军将应声倒地,岳飞的榜样极大地鼓舞了部下,霍坚和岳飞的40名亲兵纷纷奋勇争先,这一仗又杀得金兵丢盔弃甲,人仰马翻。岳飞“先之以身,后之以人”,所以他的部下“士无不勇矣”! 岳飞统兵的范例,既说明了“厉士”的重要和必要,又说明诸葛亮所说的“厉士”之道是正确而实用的。 文章作者:诸葛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