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雪山脚下的那根羽毛:来到大美新疆,算真的见识了!
  1

  因为一点突发状况,临时决定购买最快的航班飞新疆。

  凌晨两点半结束工作,简单收拾好行李,囫囵迷糊一觉,天擦亮直奔机场。

  起降三次,飞行七八个小时,被司机拉到目的地,已是晚上八点,对新疆来说还刚近傍晚,正好赶上晚餐。

  受到盛情款待,却完全没有胃口,脑子里成堆的事儿。

  

  2

  比预想中顺利,但节外生枝,遇到一系列新问题。

  在银行办业务,临时被喊过来加班的小伙子是哈萨克族,长得帅气,说话慢条斯理,态度温和,但业务不熟,每进行一步,都要打数分钟电话询问同事。

  望着屏幕上一长串需要完成的条目,和同去的小朋友对视苦笑,但没法有丁点脾气,慢一点也罢,只要别弄错。

  终于告一段落,走在空旷的城市,时间仿佛停滞,想提速却快不起来。

  偶尔遇见行人,无一例外步履悠然,即使他很可能和我们一样,也有一堆棘手的糟心事。

  终于明白一向急性子攒不住事的自己,为啥忽然有不可思议的耐性。

  因为,这是在新疆。

  

  3

  在步行街买水果,两家紧挨着的店铺,货品没啥区别,凭直觉在其中一间停留。

  店主是一对夫妻,嘴里招呼生意,手里忙着活计,节奏明显和当地大部分人不同。

  徜徉在货架间,没等开口问价,忽然背后传来一句:“我记得你,从湖北来的。”

  转身一看,果然眼熟,去年确实有在这家店买东西,和女主人简单聊过几句。

  夫妻俩都是四川人,受朋友怂恿来到这座城市并留下来,勤扒苦做,很快站稳脚跟。

  时隔八个月,她仅从侧影,就能记住仅有一面之缘基本没人能听得出口音的自己。

  和周遭冷清的档口相比,她家的客人一直没间断,两口子明显比同行勤快,生意好也情理之中。

  4

  合作方来自江苏,年过花甲,精明强势,性情耿直。夫人和他相反,做事不紧不慢,即使被拿来调侃,也不温不火,永远一张笑脸。

  明眼人都能看出,女主人无论在家还是丈夫心中都举足轻重。

  据他们自己介绍,夫妻俩走南闯北几十年,凭借过人的勇气和舍得吃苦,攒下不菲家业。因为看好“一带一路”,2014年就选择定居在了新疆边陲。

  初次打交道,认为男主人太过精明,本能敬而远之。没有想到,这一次近距离接触,才知道这个和自己同款尽说大实话的人,不是一般靠谱。

  从到达的第一天,至数日后办妥各项事宜离开,面对超短时间内纷沓而至的客户,员工们迎来送往,配合默契,每一环节无缝衔接,和当地人做事完全两种风格。

  面对大家的感谢和肯定,他说:对公司来说,老板是啥样不重要,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做事态度,最能体现公司属性和领导的为人。

  聊天时,随口念叨老妈严重关节炎,他说当地特有的野西瓜泡酒外擦效果神奇。很有兴趣,得知市面上买不到,于是不再惦记。

  临行前,收到一袋自采、晒干的野西瓜,长得像比较圆一点的碧根果,生平第一次见到这玩意,感叹夫妻俩实在太有心。

  

  5

  利用等待的空暇,和一众人被安排去牧民家做客。品尝新鲜出炉的手把肉、羊肉串,羊汤和鸡汤特别美味,没有丁点油腻。

  主人家坐落在山脚下一片空地,两间简陋的平房,临时搭建的蒙古包,来客人时当餐厅,撤掉桌子就是炕。

  没有卫生间,方便的去处只有四根竹竿和布帘撑起三面“墙”。

  远处是白皑皑的雪山,眼前春意盎然,刚萌生绿意的草地上零星散落着嫩黄色野花,成群的牛羊在山坡悠闲地吃草。

  导游是三名哈萨克族小朋友,主人家的表姐弟俩和邻居十岁男孩,他们是此行的主角,也是这一趟最美好的记忆。

  

  6

  姐姐十二岁,喊女主人“姑姑”,读小学五年级,模样和穿着都极平常,普通话流利,笑起来露一颗小虎牙,很可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二岁的孩子,普通话、哈萨克语转换自如,能骑马和电动车,家务活不在话下。

  她四岁的小表弟、女主人的娃,生得特别敦实,标准古铜色皮肤,听得懂普通话,但只会说哈语,认生又好奇。只要有人逗他,脑袋一准蹭到姐姐怀里。

  姐弟俩虽然是哈族,但看起来更像蒙古族,无论皮肤、长相还是神态。

  和他们一起,还有邻居家的十岁男孩。说起来是邻居,两家相隔一座山,步行至少一小时。

  男孩生一张异域脸孔,长睫毛卷翘,浅灰蓝色的眼睛,欧洲人一样的白皮肤,模样机灵,事实证明也比其他孩子更有心眼。

  

  7

  在三个孩子的带领下,大人们沿着当地牧民和牛羊踩出来的山路赏景、拍照。

  孩子们轻车熟路跑在前面,美丽的景致远不如身边这群陌生人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四岁的孩子,很少见到一下子这些人造访,胆怯又兴奋。

  不知像女孩说的四岁弟弟特别喜欢带耳环和涂口红的阿姨,还是被一瓶维C糖贿赂,小不点对自己总“另眼相待”,经常受到“特殊待遇”。

  姐姐沿途充当导游,边照顾随时可能出点状况的弟弟。弟弟走不动,她背;弟弟调皮捣蛋,她训斥。连同邻居家的男孩,只要她板起面孔提高声调,立马变乖。



【本文分页】[1][2]

文章作者:厨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