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
把把脉就知道什么病,中医把脉是怎么回事? |
对于中医的治疗方法,很多人都赞不绝口,其实这些治疗方法都是需要依赖于又快又准的诊断方法,那么中医是如何诊断疾病的呢?答案就是把脉。 把脉,也称作切脉,就是通过用手轻轻的按压患者的动脉,根据脉象即可知道患者的病情。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中医把脉是怎么一回事儿。 把脉的原理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时候,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的例子,并且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这可以充分的证明了中医把脉的强大生命力和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 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 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显然,脉象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心脏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 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 常见脉象有哪些 中医诊脉就是用手指在病人手腕的脉搏处,感知病人脉象的方法。三部是指寸关尺三个部位,九候是指医生手指的轻、中、重力量,这样三三得九而称“三部九侯”。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 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 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 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 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 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 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 饥饿时则脉较弱。 如此,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中医是怎么把脉的 首先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有的却需要用力才能摸到,这就分出了浮脉和沉脉。 第二点是脉搏的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 第三点是脉搏的频率,健康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搏动4次,不足4次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为数脉。 第四点是脉搏的紧张度,如果按下去,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强而硬,为弦脉。如果感觉松弛和缓则为缓脉。 第五点是脉搏的均匀度,节律是否均匀,力度、大小是否一致,节律不均匀的就有促脉、结脉、代脉,力度、大小不均匀的有微脉、散脉等。 第六点是脉搏的流利度,也就是脉搏来势的流畅程度,脉来圆滑流利为滑脉,往来艰涩为涩脉。 第七点是脉搏的长度,也就是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轴向范围的长短,分为长脉和短脉。 第八点是脉搏的宽度,即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径向范围大小,分为大脉和细脉。 脉诊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 同时,一种脉象可见多种病证,一种病证又可以出现多种脉象,这些只有通过四诊合参才能够辨别清楚。 诊脉只是一个诊查的途径,需要病人和医生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健康一线 (ID:www_vodjk_com) 以中医养生为核心内容,以影像的力量服务于大众健康,向大众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及资讯。 文章作者:大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