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
历代名人祭黄帝陵 |
汉高祖跪拜黄帝像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的这一天,汉高祖刘邦在长乐宫举行正式临朝仪式。这天,宫内宫外,张灯结彩,人来车往,热闹非凡。各路诸侯和大臣穿着新缝制的朝服,纷纷前来朝贺。殿门外早有事先安排好的接待人员把诸侯、大臣等文武官员依次接入殿内,分别站在两旁。功臣、列侯、将军、军吏等,按等级站在东西两边。丞相以下的文官也都依次排好了各自的位置。殿上早就布置好了仪仗队,挎刀持枪的卫兵站在指定的地点,场面非常整齐严肃,随着司仪一声高喊,乐队奏起宫乐。汉高祖刘邦缓缓下了御车,稳步走向宝座,面向群臣。司仪传令王侯、丞相、列侯依次序拜见。 正在这时,刘邦的父亲刘公派人送来急件。刘邦拆开一看:原来,刘公斥责儿子刘邦,升为天子(皇帝),却忘了祖先。自古帝王临朝登基,先要致祭黄帝,而你......。刘邦没有看完,就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一时不知所措,周围的人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惯于投机讨好的叔孙通,见状立即拿出一张轩辕黄帝画像,双手奉献到汉高祖刘邦跟前,又向刘邦耳语道:“现在致祭已来不及布置,不如趁此把古轩辕黄帝这张画像挂起,你领着前来临朝的大臣集体向黄帝像跪拜。这样,后世人也不会说你目无先祖了。”刘邦听了这话,认为言之有理,顿时展眉开颜,马上离开宝座,带领前来临朝的百官,列队站在黄帝像前,叔孙通临时担任司仪长。只听一声呐喊,宫乐四起,众百官站在黄帝像前,由刘邦带头,经过三跪拜,三叩头,各自才入了座位。刘邦对叔孙通这个随机应变,又不失体面的临时措施,非常满意,即刻任命他为宫内太常(专管礼节、仪式和祭祀的大官),还赏给他很多黄金。叔孙通趁这个机会向刘邦推荐了他手下的一百多个儒生,要求皇上提拔。刘邦正在兴头上,给他们都封了官。 汉高祖刘邦跪拜过的这张黄帝画像,从汉代一直保存到今天,并历朝历代受着人们的谒拜。 汉武帝率十八万大军祭黄陵 历代帝王祭黄陵,大多派身边亲信大臣,带着皇帝亲笔写的“御制祝文”,昭告始祖轩辕黄帝,表示自己如何为民除奸抗暴,百姓如何安居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粉饰所谓的太平盛世。祭陵一过,还要刻立“御制祝文”石碑一座,以求流芳百世。这样的石碑,现存于黄帝庙里有五十三块之多。其中唯有汉武帝刘彻,祭黄帝陵却与众不同。传说这位十六岁继位日夜都想成神仙的皇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十月,召集十二部将军,调集十八万人马,准备在北巡边关之后,举行封禅仪式。 十月初,汉武帝从他的军事指挥中心――云阳林光宫(今陕西淳化县凉武帝村)出发,沿“秦直道”北上。一路上旌旗招展,士气昂扬,战马嘶鸣,好不威风!军队行至边关,武帝派遣侍臣郭吉前往匈奴下战表:“......东南一带已皆荡平,南越国王首级已悬挂北阙。单于如能出战,可与大汗天子亲自前来交锋。”当时,时维耳单于已死,他的儿子――子乌维单于才继位,看了汉武帝下的战书,敢怒不敢言,自己又不敢出兵。汉武帝等了数日,不见回音,又怕误了封禅仪式时间,只好收兵回京。为了节省时间,汉武帝率领的大军没有按原路返回,而是从延安以南直插州、坊州。路过阳周郡桥山(今黄陵桥山),武帝见桥山之巅有座高大雄伟的土冢。他下车看时,见一石碑,上书“古轩辕黄帝桥陵”几个大字。他立即询问随行人员:“吾闻黄帝不死,这里为何有黄帝冢!?”方士孙公卿随车在旁,连忙告诉武帝:“黄帝采铜首山,铸鼎荆山,鼎成后,天宫派巨龙迎接黄帝升天,带去后宫及大臣七十多人。令有许多小臣,捉住龙须,扯住黄帝衣角,也想跟黄帝升天。正在难分难舍之际,时辰已到,巨龙腾空而起,黄帝乘龙升天了。小臣扯下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所以说这是黄帝的衣冠冢。”汉武帝听罢,仰天长叹:“嗟呼!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履耳。”说着就下令停止行军,修筑“祈仙台”,备礼致祭。据说,武帝命令士兵一人一担土,一夜之间在桥山巅,黄帝陵墓的对面,修起了一座九转“祈仙台”(即现在的汉武仙台)。第二天旭日东升,汉武帝下令十八万大军,列队桥山、马家山、印台山,宫乐四起,战士个个俯首肃立。汉武帝卸下征战的盔甲,挂在一棵柏树上,一人独步走向“祈仙台”:一向黄帝显战功,二向黄帝祷告自己也想长生不老,和黄帝一样,将来成仙,乘龙升天。致祭完毕,当天领兵返回长安。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传讲的“十八万大军祭黄陵”的故事。他修筑的“祈仙台”,挂过盔甲的柏树,都留给后世人攀登怀古。 【本文分页】[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文章作者: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