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
《伤寒杂病论》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
支饮,口不渴,作呕者,或吐水者,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者,防已椒目葶苈大黄丸主之。 防已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防已 椒目 葶苈 大黄各一两 右四味,捣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一丸, 日三服,不知稍增。 膈间有水气,呕、吐、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四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病人脐下悸,吐涎沫而头眩者,此有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钵(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铼 桂枝半两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方寸匙,日三眼,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其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其证尉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其证为喘。石水其脉自沉,其证腹满不喘,当利其小便。黄汗其脉沉迟,其证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泻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其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亦曰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今反不痛,体重而酸,其人不渴,此为风水,汗出即愈,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正水,其状如肿,发汗则愈。然诸病此者若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但当利其小便。 心水为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躁,阴肿。 肝水为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痛,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为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为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为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脾气衰则骛溏,胃气衰则身肿,名曰水分。 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利;名曰血分。 妇人经水,前断后病水者,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日水分,此病易治,水去则经自下也。 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为阳实,入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瘕不泻,经络不通,名曰血分。 【本文分页】[1] [2] [3] [4] [5] [6] [7] [8] 文章作者:张仲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