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
《传习录》卷下 门人黄修易录 生之谓性 |
【原文】 先生一日出游禹穴,顾田间禾曰:“能几何时,又如此长了!” 范兆期在旁曰:“此只是有根。学问能自植根,亦不患无长。” 先生曰:“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着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耳。” 【译文】 有一天,先生去禹穴游览观光,他看着田间的禾苗说:“仅几天工夫,禾苗又长高了。” 在一旁的范兆期说:“这是因为它有根。做学问如果自己能种根,就不用担心它不进步。” 先生说:“哪一个人没有根,良知就是天生的灵根,自然会生生不息。只因为被私欲拖累,把这灵根残害蒙蔽了,使它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 〔评析〕 《论语·子张》中引用子夏的话说:“广泛的学习 知识而且志向纯实,提问题切合实际而且能联系自己的思想,仁德就在其中了。”这里所说的“仁德”就是“良知”,就是人的根,知识的根,也是事业成就的“根”。 【原文】 一友常易动气责人,先生警之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 是友感悔。 曰:“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之是非,凡当责辩人时,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 先生曰:“凡朋友问难,纵有浅近粗疏,或露才扬己,皆是病发。当因其病而药之可也,不可便怀鄙薄之心。非君子与人为善之心矣。” 【译文】 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先生告诫他说:“学习 应该返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坚决要去纠正象的奸恶,只会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个傲慢的人,肯定不会认错,舜又岂能感化他?” 这位朋友听了这番话,甚感惭愧。 先生说:“从今以后,你只要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大凡要责备别人的时候,就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治才行。” 先生说:“朋友在一起辩论,即便有浅近粗疏的地方,你如果想因而显才扬己,都是毛病在发作。只有对症下药才行,不能因此而怀有轻视别人的心。不然,就不是君子与人为善的心了。” 〔评析〕 自己做出昏乱的事情,却憎恨别人的责备;作尽丑恶的事情,却希望别人称道;把正经当作笑柄,把忠诚当成贼寇,这些都不是君子应有的行为。君子尊崇师长,亲近朋友;时时痛恨自己心中的贼寇(邪念),从不议论、轻视他人的弱点。 【本文分页】[1] [2] [3] [4] [5] [6] 文章作者:明·王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