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
发布文章
][
发布软件
] [
中文繁體
]
文章
·
资料
电脑软件
手机软件
网站源码
电脑·手机·网络
学习
话题
娱乐
故事
文化·历史
国学典籍
法律法规
操作系统
网络
办公·文件
音频视频
图形图像
硬件·驱动程序
行业
教学学习
编程
游戏
安卓
苹果
鸿蒙
其他
ASP
ASP.NET
JSP
PHP
HTML
·
CSS
·
JavaScript
本 站 搜 索
文章
软件
[选项]
文章类别:
[全部]
电脑·手机·网络
话题
故事
文化·历史
娱乐
学习
法律·法规
国学典籍
搜索选项:
文章编号
文章标题
文章作者
文章来源
相关链接
关键字词
文章标签
文章内容
软件类别:
[全部]
操作系统
网络
办公·文件
音频视频
图形图像
行业
编程
教学学习
游戏
硬件·驱动程序
安卓系统
苹果系统
鸿蒙系统
其他系统
HTML·CSS·JavaScript
ASP
JSP
PHP
ASP.NET
搜索选项:
软件编号
软件名称
软件作者
软件来源
相关链接
关键字词
软件标签
软件简介
发 送 文 章
《伤寒杂病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评论()
〗〖
留言
〗〖
收藏
〗
收信地址
填写收信人的电子邮箱
邮件主题
填写邮件主题
邮件内容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言严)语者,被火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鼻,或从耳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心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枝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方见前) 少阴病,脉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荣卫不和故也,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 木通三两 甘草二两(炙)大枣二十五枚(劈)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匙,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方见上)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足阳明。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二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分温六服。(白粉即米粉) 少阴病,二三日咽中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痛引喉旁,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 鸡子一枚(去黄纳上苦酒著鸡子壳中) 右二味,纳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少阴病,咽中痛,脉反浮者,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方 半夏(洗) 桂枝甘草(炙)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匙,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右五味,以水三升,先煮三物,取一升,去滓,纳人尿,猪胆汁,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汁亦可用。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炮 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两;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 干姜一两半 人参二两 右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匙,咳者去人参,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两,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匙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一两(去皮) 茯苓一两(去皮) 阿胶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枳实王枚(炙) 厚朴半斤(去皮炙用) 大黄四两(洗)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令一二沸,分温再服,一服得利,止后服。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上)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上)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二两半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或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方见上)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蹶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素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六七门,脉迟,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也,此为亡血,下之则死。 伤寒,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不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主之。 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方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木通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劈) 人参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方 吴茱萸二升 生姜半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木通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劈) 右十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复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若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二两。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逆冷者,四逆汤主之。(方见前)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赤小豆。 右二味,各等分,异捣筛,合纳臼中,更治之,别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一钱匙,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也。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桂枝二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人参附子汤主之;不差,复以人参干姜汤与之。 人参附子汤方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二枚(炮) 半夏半升 阿胶二两 柏叶三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人参干姜汤方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麻黄升麻汤主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 知母一两 黄芩一两半 桂枝二两 白术一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三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人参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者,为欲愈,脉紧者,为未解。 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柏叶阿胶汤主之。 柏叶阿胶汤方 柏叶三两 阿胶二两 干姜二两(炮) 牡丹三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啐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出者愈。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其人虚极者,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主之。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方 白头翁二两 甘草二两 阿胶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四逆汤方见前)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粥一升,以助药力,如不差,再服,余如将息禁忌法。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方见前) 下利,(言严)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枳实三枚(炙) 厚朴二两(去皮尖)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二味,取一升二合,去滓,纳大黄,再煮一二沸,去滓,分温二服,一服(言严)语止,若更衣者,停后服,不尔,尽服之。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棉襄)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纳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一服得吐,止后服。 下利,腹痛,若胸痛者,紫参汤主之。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纳甘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诃黎勒散方 诃黎勒十枚(煨)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之。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方见上)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方见前)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各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匙,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下利,利之则愈。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 生姜一斤 半夏半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先煮半夏,取二升,纳生姜汁,煮取一升,去滓,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哕逆,其人虚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人参一两 甘草五两 生姜半斤 大枣三十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诸呕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便脓血,相传为病,此名疫利。其原因,于夏而发,于秋热燥相搏,逐伤气血,流于肠问,其后乃重,脉洪变数,黄连茯苓汤主之。 黄连茯苓汤方 黄连二两 茯苓三两 阿胶一两半 芍药三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 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若胸中热甚者,加黄连一两,合前成三两;腹满者,加厚朴二两;人虚者,加甘草二两,渴者,去半夏,加括萎根二两。 病人呕,吐涎沫,心痛,若腹痛发作有时,其脉反洪大者,此虫之为病也,甘草粉蜜汤主之。 甘草粉蜜汤方 甘草二两 白粉一两(即铅粉) 蜜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纳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差,止后服。 厥阴病,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而痛,手足厥冷,是其候也;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大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 寒疝,腹中痛,若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眼。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分温三服。 寒疝,腹中痛,手足不仁,若逆冷,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者,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五枚 右一味,以蜜二升,煮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 令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病人睾丸,偏有大小,时有上下,此为狐疝,宜先刺厥阴之俞,后与蜘蛛散。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 桂枝一两 右二味,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再服,蜜丸亦可。 寸口脉浮而迟,浮则为虚,迟则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为气,数则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消渴,小便多,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者,肾气丸主之。 肾气丸方 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牡丹皮三两 茯苓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一枚(炮) 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渐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白饮下亦可。 消渴,脉浮有微热,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 右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消渴,欲饮水,胃反而吐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泽泻汤方 茯苓半斤泽泻田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 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消渴,欲得水而食饮不休者,文蛤汤主之。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麻黄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石膏五两杏仁 五十枚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汗出即愈,若不汗,再服。 小便痛(门C必),下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其名曰淋,此热结在下焦也,小柴胡加茯苓汤主之。 小柴胡加茯苓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茯苓四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师曰:霍乱属太阴,霍乱必吐利,吐利不必尽霍乱。霍乱者,由寒热杂合混乱于中也。热气上逆故吐,寒气下注故利,其有饮食不节,壅滞于中上者,竟上则吐,下者,竟下则利,此名吐利,非霍乱也。 问曰:病有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非霍乱,霍乱自吐下,今恶寒,身疼,复更发热,故知非霍乱也。 霍乱呕、吐、下利,无寒热,脉濡弱者,理中汤主之。 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先吐,后利,腹中满痛,无寒热,脉濡弱而涩者,此宿食也,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主之。 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方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半夏一升 枳实一两半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胸中满,欲吐不吐,下利时疏,无寒热,腹中绞痛,寸口脉弱而结者,此宿食在上故也,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 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匙,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 霍乱呕、吐,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沉而迟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眼。 吐、利,发热,脉濡弱而大者,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主之。 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方 白术三两 石膏半斤(棉裹) 半夏半升(洗) 干姜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渴者加人参二两,黄连一两。 呕吐甚则蚘出,下利时密时疏,身微热,手足厥冷,面色青,脉沉弦而紧者,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主之。 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方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人参二两 吴茱萸半升 黄连一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霍乱吐、利,口渴,汗出,短气,脉弱而濡者,理中加人参括蒌根汤主之。 理中加人参括蒌根汤方 人参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括蒌根二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饮水即吐,食谷则利,脉迟而弱者,理中加附子汤主之。 理中加附子汤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附子一枚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腹中胀满而痛,时时上下,痛气上则吐,痛气下则利,脉濡而涩者,理中汤主之。(方见前) 霍乱证,有虚实,因其人本有虚实,证随本变故也,虚者脉濡而弱,宜理中汤;实者脉急而促,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理中汤方见前)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霍乱,转筋,必先其时已有寒邪留于筋间,伤其荣气,随证而发,脉当濡弱,反见弦急厥逆者,理中加附子汤主之。(方见前) 霍乱,已,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 泽泻一两六铢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将息如法。 理中丸方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白术三两 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眼,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可益至三四丸。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若转入阴者,必利;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下利后,便当鞕,鞕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亦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伤寒脉微而复利,利自止者,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三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禁忌如太阳法。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方见前)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方见前)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猪胆汁半合 人参二两 右五味,以水三升,先煮四味,取一升,去滓,纳猪胆汁搅匀,分温再服。 吐、利后,汗出,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文章网址:
https://dangbai.cn/Article.asp?ID=10003699
填写邮件内容
发信地址
填写发信人的电子邮箱
邮件签名
填写邮件签名
验证码
填写验证码,单击刷新验证码
程序执行中,请稍候...
发送协议
·欢迎使用本站在线文章发送系统。
·不得使用本站在线发送邮件系统发送垃圾邮件、广告邮件。
·如果收信人地址或其服务器出现错误,可能无法成功发送。
·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意见建议,请联系[
网站管理员
]。
当百网
本站使用【啊估文章软件站】网站系统
〖
网站管理员留言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