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资料 电脑软件 手机软件 网站源码




    本 站 搜 索
   推 荐 文 章        More...
《颜氏家训》前言
  前言   颜氏家训──..
《百战奇法》序言 目录
  序言   《百战奇法》..
《孝经》评价
  评价   《孝经》堪称..
《孝经》导读
  导读   《孝经》是一..
《弟子规》详解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孙子兵法》前言
  前言   《孙子兵法》..
《论语》及其养生学思想
  《论语》是孔子弟子所记录..
《论语》简介
  《论语》是孔子和其弟子的..
《千字文》原文
  《千字文》根据史书记载,..
《三字经》原文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
    文 章 阅 读 排 行
《渔樵问对》原文 译文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
《帝范》阅武第十一
兵征凶,圣人万不得已而用之:征..
《礼记》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  —..
《汉语成语》上篇:兹 真 兼..
【兹事体大】 此事重大。语出..
《近思录》卷一·道体
1、濂溪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
《菜根谭》应酬
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
《虎钤经》卷六
水战第四十八 凡水战之具,船..
《罗织经》事上卷第二
事上卷第二 【原文】为上者..
《中庸》简介
  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
《素女经》原文
  【原文】   黄帝问素..
 文 章 信 息
《脉经》卷七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评论()〗〖留言〗〖收藏
〖文章分类:国学典籍 / 脉经〗〖阅读选项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者,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大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而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汗出而不彻故也,更发其汗即愈。何以知其汗不彻,脉涩故以知之。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两耳无所闻也。所以然者,重发其汗,虚故也。

  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其汗,必吐下不止。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复重发其汗,病已瘥,其人微烦,不了了,此大便坚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其坚。当问小便日几行,若本日三、四行,今日再行者,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必当大便也发汗多,又复发其汗,此为亡阳,若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伤寒发其汗,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湿相搏在里,不解故也。

  病人有寒,复发其汗,胃中冷,必吐蛔。

  太阳病,发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属桂枝加附子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若脉但洪大,与桂枝汤。若其形如疟,一日再三发,汗出便解,属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若脉洪大,属白虎汤。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必烦微恶寒,而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当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而胃气不和,谵语,可与承气汤。

  重发其汗,复加烧针者,属四逆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其脉浮数,可复发其汗,属桂枝汤。

  发汗后,身体疼痛,其脉沉迟,属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以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发汗过多已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之,属桂枝甘草汤。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贲豚,属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发汗后,腹胀满,属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发其汗不解,而反恶寒者,虚故也,属芍药甘草附子汤。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其胃气,宜小承气汤。

  太阳病,发汗,若大汗出,胃中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

  发汗已,脉浮而数,复烦渴者、属五苓散。

  伤寒,汗出而渴,属五苓散;不渴,属茯苓甘草汤。

  太阳病,发其汗,汗出不解,其人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而动,振振欲擗地,属真武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坚,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而利,属生姜泻心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后,心中痞坚,呕而下利,属大柴胡汤。

  太阳病三日,发其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于胃也,属承气汤。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而恶寒,属四逆汤。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文章作者:晋·王叔和  更新日期:2005-12-07
〖文章浏览:〗〖发送文章〗〖打印文章
上下篇章 ·《脉经》卷七 病可发汗证第二2005-12-07
·《脉经》卷七 病不可吐证第四2005-12-07
·《脉经》卷七 病可吐证第五2005-12-07
·《脉经》卷七 病不可下证第六2005-12-07
相关文章 ·《脉经》卷六 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2005-12-07
·《脉经》卷六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2005-12-07
·《脉经》卷六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2005-12-07
·《脉经》卷六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2005-12-07
·《脉经》卷七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2005-12-07
·《脉经》卷七 病可水证第十五2005-12-07
〖文章阅读说明〗
·本站大部分文章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本站即做删除处理。
·本站法律法规类文章转载自[中国政府网(www.org.cn)],相关法律法规如有修订,请浏览[中国政府网]网站。
·本站转载的文章,不为其有效性,实效性,安全性,可用性等做保证。
·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意见建议,请联系[网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