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发布文章][发布软件]  [中文繁體]
 文章·资料  电脑软件  手机软件  网站源码
    本 站 搜 索
[选项]
   推 荐 文 章        More...
占豪:中美贸易战,怎么计算..
  关于贸易战,占豪已写十几万字..
占豪:中美贸易战开打,美国..
  据媒体报道,美贸易代表确认..
占豪:中美贸易战第一枪打响..
  这是一篇耗时一周,每天熬夜..
汉语是伟大的,英语是愚蠢的
  汉语是伟大的,英语是愚蠢的 ..
人民网用这19个字总结中国..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文 章 阅 读 排 行
FlashMTV 日本你听着
我国空前大禁赌的决策内幕:..
自2004年末开始,新中国成立以来..
你,为什么还单着...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婚..
美国前驻华公使傅立民:美..
美国前驻华公使、尼克松总统首席..
敢与美国正面刚,中国靠的..
前些日子,蒋校长文章《我们正在..
做人不能太“美国”
一边高举“自由民主”的旗帜,以..
 文 章 信 息
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印度威胁论”
评论()〗〖留言〗〖收藏
〖文章分类:话题 / 话题·评论〗〖阅读选项
  胡主席访印,所以来谈谈印度。中国喜欢说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印度常常自诩是“世界上最大民主国家”。其实,在近代历史上,印度曾经肢解巴基斯坦,吞并锡金,多次卷入与主要邻国的冲突。从军事上看,印度已经成为核子俱乐部的一员,而且拥有中国所没有的航空母舰,近年来军费也在高速增长。在经济方面,印度在IT产业独具优势,印度经济的增长速度与中国伯仲难分,能源进口需求不断扩大。从文化的角度看,印度英语成为全球化中的强势语言,印度人在国际组织中人多势众,在重要的国际论坛中往往拥有话语权。

  可是为什么世界上只流行“中国威胁论”而几乎听不到“印度威胁论”呢?最近《了望东方周刊》引述中外学者的观点,认为这主要与“西方对中国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偏见有关”。在我看来,这种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过于简单化,无助于世界了解中国,更无助于中国摆脱“中国威胁论”的威胁。假如“中国威胁论”真的就主要是来自“西方对中国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偏见”,那么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呢?且不说中国并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即使中国愿意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和制度,那么“中国威胁论”是否就会自动消失呢?

  在60-70年代,中国以“世界革命的根据地”自居(参见华国锋在中共11大的政治报告),在发展中国家援助反政府的武装斗争,在西方支持毛派的共产党(马列),反修、反霸、反殖、反帝,能反的和不能反都反了。在那个时候,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与西方格格不入针锋相对,但那时为什么“中国威胁论”没有甚嚣尘上呢?中欧、中日、中美关系恢复和蜜月都是在中国的意识形态处于极左的年代。顺便说,我有一件事一直搞不明白: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时候中国有人权吗?怎么那时候的美国政府不和毛泽东、周恩来讨论如何改善人权?

  进入21世纪,今天的中国在经济上已经开始融入世界,不管中国是否愿意承认,实际上中国经济已经走上资本主义的不归路,这是西方人也不否认的。纽约时报记者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资本主义”化的国家,因为中国为资本主义在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正是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导致了西方福利社会主义的解体,影响到了中产阶级和千家万户的实际利益。最近法国《解放报》驻北京记者返回巴黎,家里的水管子要修,叫来了一个工人。结果来的是一个在法国打工34年的葡萄牙人,原来是纺织厂的技工。听说记者从中国来,马上就抱怨说他原来的工厂因为竞争不过中国的纺织品倒闭了,所以他也失业了,现在靠做一点零活度日。

  所以,“中国威胁论”根本的问题主要不在于意识形态,而主要在于国际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和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西方国家可以忍受一个贫穷的共产主义中国,但是还没有习惯一个富裕的资本主义中国。我以为,即便“意识形态”可以解释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印度威胁论”,但却不能充分解释“中国威胁论”的盛行。从根本上说,由于印度人口的无节制增长和所实行的有印度特色的资本主义制度,西方人其实在内心中并不大相信印度会真正崛起,因此没有“印度威胁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威胁论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崛起论的另一种表述而已,我们不必过分计较。

文章作者:未知  更新日期:2006-11-28
〖文章浏览:〗〖打印文章〗〖发送文章
阅读说明
·本站大部分文章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本站即做删除处理。
·本站法律法规类文章转载自[中国政府网(www.org.cn)],相关法律法规如有修订,请浏览[中国政府网]网站。
·本站转载的文章,不为其有效性,实效性,安全性,可用性等做保证。
·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意见建议,请联系[网站管理员]。
  当百网
  本站使用【啊估文章软件站】网站系统    网站管理员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