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类:国学典籍 / 汉语成语〗〖阅读选项〗 |
|
【动人心弦】 形容使人十分激动。
【动人心魄】 形容使人感动或震惊。
【动心忍性】 《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赵岐 注:“所以惊动其心,坚忍其性,使不违仁。”后多指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
【动地惊天】 惊天动地。形容令人十分震动。
【动辄得咎】 谓做事往往获罪或受到责怪。咎,罪过,过失。
【动魄惊心】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劳心焦思】 苦思苦想。
【劳民动众】 动用众多民力去做某件事。
【劳民费财】 亦作“劳民伤财”。
【劳民伤财】 既使人劳苦,又浪费钱财。
【劳而无功】 谓徒劳而没有功效。
【劳形苦心】 身体疲乏,精神耗损。
【劳身焦思】 形容身体和精神都很辛劳。
【劳苦功高】 谓勤劳辛苦,立下大功。
【劳师动众】 原指大规模兴兵打仗,后亦指动用很多人力去做某件事,多含 有小题大作的意思。
【劳师糜饷】 谓徒劳兵力,空费军饷。
【劳筋苦骨】 谓劳动繁重,使筋骨疲劳痛苦。
【劳燕分飞】 《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八·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 黄姑织女时相见。”后以“劳燕分飞”比喻别离。劳,伯劳,鸟名。
【势不可遏】 犹势不可当。
【势不可当】 来势迅猛,不可抵挡。语本《晋书·郗鉴传》:“群逆纵逸, 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
【势不两立】 谓敌对的事物不能同时并存。
【势不两存】 见“势不两立”。
【势合形离】 谓总体结构完整而其各部分形体又自相独立。
【势如破竹】 《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後,皆 迎刃而解。”后因以“势如破竹”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势如劈竹】 见“势如破竹”。
【势均力敌】 谓双方力量相当,不相上下。
【势钧力敌】 见“势均力敌”。
【势穷力屈】 形势窘迫,力量衰竭。
【势穷力竭】 同“势穷力屈”。
【势穷力蹙】 同“势穷力屈”。
【勤能补拙】 谓勤奋能够弥补笨拙。语本宋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 是假,将勤补拙总轮勤。”
【戮力同心】 齐心合力。
【励兵秣马】 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 厉兵、秣马。”谓磨好刀枪,喂饱战马,准备战斗。
【励精求治】 振奋精神,尽力设法治好国家。
【励精图治】 同“励精求治”。
【劝百讽一】 《汉书·司马相如传赞》:“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 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颜师古注:“奢靡之辞多,而节俭之言少也。”言相如之赋虽意在讽谏,但终因奢靡之辞多而掩其意。后以“劝百讽一”指文章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劝善戒恶】 见“劝善惩恶”。
【劝善黜恶】 见“劝善惩恶”。
【劝善惩恶】 《左传·成公十四年》:“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脩之?” 后以“劝善惩恶”指奖勉劝励有善行的人,惩戒有恶行的人。
【去天尺五】 ①谓与宫廷相近。②极言地势之高。
【去太去甚】 见“去泰去甚”。
【去末归本】 旧指舍弃工商业,回到农业生产上去。
【去本就末】 谓弃农经商。
【去本趋末】 见“去本就末”。
【去邪归正】 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去危就安】 离开危险,达到平安。
【去故纳新】 犹言去旧迎新。
【去泰去甚】 去其过甚。谓事宜适中。语本《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去粗取精】 去掉粗糙的部分,留取其精华。
【去暗投明】 脱离黑暗势力,走向光明的道路。
【去伪存真】 排除虚假的、保留真实的。
【丢人现眼】 丢脸;出丑。
【丢三忘四】 见“丢三落四”。
【丢三拉四】 见“丢三落四”。
【丢三落四】 形容马虎或记忆力不好而顾此失彼。
【丢卒保车】 原为棋术用语。后多用以比喻丢掉次要的,保住主要的。
【丢盔抛甲】 见“丢盔卸甲”。
【丢盔卸甲】 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亦比喻事情的失败。
【丢盔弃甲】 见“丢盔卸甲”。
【丢魂失魄】 ①形容非常惊慌。②谓没头脑,无主见。
【丢魂丢魄】 见“丢魂失魄”。
【丢魂丧胆】 形容非常惊慌。
【参回斗转】 谓夜深。参,参星;斗,北斗星。
【参辰日月】 见“参辰卯酉”。
【参辰卯酉】 ①参、辰,二星名。参星酉时出于西方,辰星卯时出于东方。 参与辰,卯与酉相对立,因用以比喻互不相关或势不两立。②犹是非曲直。
【参差不齐】 不一致;不整齐。
【参差错落】 交错不齐。
【参前倚衡】 ①《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张书诸绅。”意谓言行要讲究忠信笃敬,站着就仿佛看见“忠信笃敬”四字展现于眼前,乘车就好象看见这几个字在车辕的横木上。②泛指一举一动,一切场合。
【参天两地】 ①为《易》卦立数之义。②引申为人之德可与天地相比。
【参天贰地】 见“参天两地”。
【参伍错综】 交互错杂。语本《易·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又生一秦】 谓又造成一个强敌。
【又作别论】 见“又当别论”。
【又红又专】 具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又掌握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
【又弱一个】 又丧亡一个。旧多用为悼人去世之语。
【又当别论】 应当另外作出评价。
【反戈一击】 掉转武器,向原属营垒回击。
【反正拨乱】 治理乱世,使之恢复安定、正常。语出《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反正还淳】 见“反朴还淳”。
【反老还童】 ①由衰老恢复青春。道家传说却老术的一种。②今以形容老年 健壮。参见“返老还童”。
【反朴还淳】 复归于朴实、淳正。
【反攻倒算】 指被打倒的阶级敌人或反动势力纠集起来向革命人民进行反扑 报复。
【反求诸己】 犹反躬自问。谓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反身自问】 见“反躬自问”。
【反风灭火】 汉刘昆为江陵令,县多火灾,昆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后 为弘农太守。先是崤黾驿道多虎穴,行旅不通。昆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负子渡河,光武帝闻而异之,以为德政。《後汉书·儒林传上·刘昆》:“诏问昆曰:‘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後守弘农,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对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质讷。帝叹曰:‘此乃长者之言也。’”后以“反风灭火”比喻施行德政。
【反客为主】 ①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②喻变被动为主动。③比喻变次要的 为主要的。
【反脣相稽】 受到指责而反过来与对方计较。
【反脣相讥】 见“反{辰月}相讥”。
【反脣相讥】 受到指责不服气而反过来对对方加以讥讽。
【反躬自责】 回过头来责备自己。
【反躬自问】 反问自己。
【反复无常】 见“反覆无常”。
【反裘负刍】 ①反穿皮衣,背着柴。②古人穿皮衣以毛朝外为正,反裘指毛 朝里。亦以喻愚昧或不知轻重本末。
【反裘负薪】 见“反裘负刍”。
【反裘伤皮】 古人穿皮衣毛朝外,反穿则毛在里,皮必受损。比喻愚昧不知 本末。
【反经合道】 见“反经合义”。
【反经合义】 虽违背常道,但仍合于义理。
【反覆无常】 变化不定。
【反骄破满】 反对骄傲,破除自满。
【反水不收】 谓水已泼出,不能收回。用指事成定局,无可改变。
【反面无情】 形容翻脸不认人,不讲情谊。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语本宋苏轼《前 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取而代之】 排除别人或别的事物而占有其位置。语本《史记·项羽本纪》: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取青妃白】 见“取青媲白”。
【取青媲白】 以青配白,比喻诗文讲求对仗。
【取长弃短】 吸取长处抛弃短处。
【取长补短】 吸取长处来弥补短处。语本《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 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取上等的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谓做事要高 标准严要求。语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取乱存亡】 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谓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 保全将亡的国家。
【取乱侮亡】 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谓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 侵侮将亡的国家。
【取义成仁】 谓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语本《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取精用宏】 ①谓享用多而精。语本《左传·昭公七年》:“蕞尔国,而三 世执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②谓从大量材料中选取精华充分加以运用。
【取诸宫中】 《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 而用之?”宫,古代对房屋的通称。后以“取诸宫中”谓取用于自己家中,极言其便利。
|
文章作者:未知 更新日期:2007-11-10 |
〖文章浏览:〗〖打印文章〗〖发送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