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站 搜 索 |
文 章 阅 读 排 行 |
|
文 章 信 息 |
 |
《汉语成语》上篇:可 右 只 史 句 叱 司 叫 叩 另 吁 吐 吉 吕 同 |
|
|
〖文章分类:国学典籍 / 汉语成语〗〖阅读选项〗 |
|
【可心如意】 称心如意。
【可泣可歌】 见“可歌可泣”。
【可望而不可及】 见“可望不可即”。
【可望不可即】 谓只可仰望而不可企及或接近。
【可歌可泣】 谓值得歌颂并使人感动流泪。
【可操左券】 比喻事情成功有把握。券,契约。古代契约分为左右两片,双 方各执其一。左片叫左券,由债权人收执,作为凭据。
【右军習气】 谓作书一味摹仿而无创造。
【右翦左屠】 谓歼灭净尽。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语出《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 也。”后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谓只能心领神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旧时商店招牌招揽生意的用语。意谓同类店铺仅有 这一家。后泛指独自垄断或独一无二。
【只争旦夕】 亦作“只争朝夕”。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目的。
【只争朝夕】 见“只争旦夕”。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全体的片面性。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形容了解的情况不全面。
【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见“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 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后世因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喻持之以恆,终必有成。针,同“针”。功,亦作“工”。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 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因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形容统治者为所欲为,却限制人民自由。亦泛指自己任意而行,反而严格要求别人。
【史不绝书】 史册上不断有这类记载。形容历史上经常发生同类事情。
【史无前例】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例。
【句3比字栉】 见“句3栉字比”。
【句3斟字酌】 谓逐句逐字仔细推敲。
【句3栉字比】 犹言逐字逐句仔细推敲。
【叱咤风云】 形容声势、威力极大。
【叱嗟风云】 同“叱咤风云”。
【司空见惯】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刘尚书禹锡罢和州……李司空罢 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厚设饮馔。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刘於席上赋诗曰:‘……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后因以称事之常见者。
【司马牛之叹】 《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后因以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司马青衫】 唐白居易《琵琶行》末句为“就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 湿。”后因用以形容悲伤凄切。
【司马昭之心】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 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调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舆卿(等)自出讨之。’”按,司马昭继其兄师任魏大将军,专国政,日谋代魏。后因以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司马称好】 五代李瀚《蒙求》诗:“司马称好。”徐子光集注:“(後汉 司马徽)口不谈人之短。与人语,莫问好恶,皆言好。有乡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相告,何忽闻人子死,便言好!徽曰:卿言亦大好。”后因以喻指老好人是非不分,事理不明。
【司农仰屋】 主管钱粮的官员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形容国库空虚,财政拮 据。
【叫苦不迭】 不断地叫苦。
【叫苦连天】 形容苦恼至极而诉苦不已。
【叩心泣血】 形容悲痛之极。
【叩源推委】 追究其根源。
【另起炉灶】 ①比喻重新做起。②比喻另立门户;另搞一套。
【另眼相看】 用另一种不同于一般的眼光看待。表示重视或歧视。
【另眼相待】 以不同于一般的态度对待。表示特别照顾、优待。
【另眼看待】 犹另眼相看。
【另眼看戏】 犹另眼相看。
【另开生面】 另外创造新的形式或开创新的局面。
【另楚寒巫】 谓夫妇或情人分居两地,孤单寂寞。楚,指楚怀王;巫,指巫 山神女。事见《文选·宋玉〈高唐赋〉》。
【另辟蹊径】 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新风格或新方法。
【吁咈都俞】 《书·尧典》:“帝曰:‘吁!咈哉!’”又《益稷》: “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吁,不同意;咈,反对;都,赞美;俞,同意。本以表示尧、舜、禹等讨论政事时发言的语气,后用以赞美君臣间论政之和洽。
【吐心吐胆】 同“吐肝露胆”。
【吐肝露胆】 喻赤诚相待,说出心里话。
【吐故纳新】 ①道家养生之术。谓吐出浊气,吸纳清气。②人体的呼吸过程, 谓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空气。③比喻扬弃陈旧的,吸收新鲜的。
【吐食握发】 同“吐哺握发”。
【吐珠於泽,谁能不含】 谓明珠出于水泽,则人皆取而含之。比喻君权旁落, 则人皆谋夺之。
【吐哺捉发】 见“吐哺握发”。
【吐哺握发】 《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於鲁,周公诫之曰:‘往矣, 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按,《史记·鲁周公世家》作“一沐三捉发”。后遂以“吐哺握发”形容礼贤下士,求才心切。
【吐哺辍洗】 据《韩诗外传》卷三载,周公殷勤待客,甚至于“一饭三吐哺”, 唯恐失天下之士。又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郦食其求见刘邦,刘邦方踞床洗足。郦生不拜,且斥其不宜踞见长者,於是刘邦起而谢之,延上坐。后世遂以“吐哺辍洗”为礼贤下士之典实。
【吐刚茹柔】 吐出硬的,吃下软的。比喻怕强欺弱。语本《诗·大雅·烝民》: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孔颖达疏:“柔濡者则茹食之,坚刚者则出之,喻……敌寡弱者则侵侮之,强盛者则避畏之。”
【吐气扬眉】 形容受压抑的心情得以舒展而感到快意。
【吐丝自缚】 喻人作了某事反使自己受困。
【吐胆倾心】 同“吐肝露胆”。
【吉人天相】 《左传·宣公三年》:“石癸曰:‘吾闻,姬、姞耦,其子 孙必蕃。姞,吉人也。’”又《昭公四年》:“晋楚唯天所相,不可与争。”后因以“吉人天相”谓天佑善人。相,帮助,保佑。
【吉人自有天相】 同“吉人天相”。
【吉日良辰】 亦作“吉日良时”。吉利的日子,美好的时光。
【吉日良时】 见“吉日良辰”。
【吉光片羽】 神兽吉光身上的一片毛。比喻残存的艺术珍品。
【吉光片裘】 同“吉光片羽”。
【吉光凤羽】 吉光与凤凰的毛羽。比喻艺术珍品。
【吉星高照】 吉祥之星高照。旧时以为是万事顺遂之兆。亦用于比喻交好运。
【吉祥如意】 谓诸事吉利顺遂。
【吉网罗钳】 唐天宝初,李林甫为相,任酷吏吉温、罗希奭为御史。吉罗承 李旨意,诬陷异己,制造冤狱,时称“罗钳吉网”。事见《旧唐书·酷吏传下·罗希奭》。后因以“吉网罗钳”比喻酷吏朋比为奸,陷害无辜。
【吕安题凤】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 思,千里命驾。安後来,值康不在,喜(康之兄)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凤’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忻。故作‘凤’字,凡鸟也。”后亦以“吕安题凤”喻造访不遇。
【吕武操莽】 吕雉、武则天、曹操、王莽的合称。旧时都被认为是以阴谋手 段篡夺君位的野心家。因以之指窃取政权的国贼。
【同力协契】 犹言同心协力。
【同工异曲】 曲调虽异,演奏得却同样精妙。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 样精彩,或做法虽不同而效果却一样。
【同日而言】 同“同日而论”。
【同日而道】 同“同日而论”。
【同日而语】 同“同日而论”。
【同日而论】 犹言相提并论。
【同仇敌慨】 见“同仇敌忾”。
【同仇敌忾】 亦作“同仇敌慨”。语本《诗·秦风·无衣》:“与子同仇。” 《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孔颖达疏:“当王所怒,谓往征伐之。”后以“同仇敌忾”指全体一致地痛恨、打击敌人。
【同文共轨】 亦作“同文共规”。《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 文,行同伦。”后以“同文共轨”比喻国家统一。
【同文共规】 见“同文共轨”。
【同心一力】 同“同心协力”。
【同心一意】 心志一致。
【同心一德】 同“同心同德”。
【同心叶力】 同“同心协力”。
【同心共胆】 亦作“同心合胆”。心志一致。
【同心共济】 亦作“同心协济”。谓齐心协力,克服困难。
【同心同德】 谓思想行动完全一致。
【同心合力】 同“同心协力”。
【同心合意】 同“同心一意”。
【同心合德】 同“同心同德”。
【同心合胆】 见“同心共胆”。
【同心并力】 同“同心协力”。
【同心协力】 齐心合力。谓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同心协德】 同“同心同德”。
【同心协济】 见“同心共济”。
【同心毕力】 齐心尽力。
【同心僇力】 见“同心戮力”。
【同心竭力】 同“同心毕力”。
【同心敌忾】 同怀强烈的愤恨以对付敌人。
【同心戮力】 齐心合力。
【同心断金】 《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以“同心断金” 形容心齐力量大。
【同功一体】 功绩地位一样。
【同甘共苦】 亦省作“同甘苦”。一同尝甘苦之味。比喻有福同享,有难同 当。常偏指共患难。
【同生共死】 生死与共,形容情谊极深。
【同年而校】 犹言相提并论。
【同年而语】 犹言相提并论。
【同休共戚】 亦作“同休等戚”。①谓同欢乐共忧患。形容关系密切,利害 一致。②偏指共患难。
【同休等戚】 见“同休共戚”。
【同舟共命】 比喻命运相同,利害一致。
【同舟共济】 同乘一条船渡水。比喻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同舟遇风】 比喻同遭逆境。
【同利相死】 谓有共同利益,就能舍命相助。
【同床共枕】 谓同床并头而眠。多指夫妻生活。
【同床各梦】 比喻共同生活或共做一事而各有打算。
【同明相照】 谓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比喻杰出人物得贤者揄扬而声名更显。
【同垂不朽】 一同流传,永不磨灭。
【同床异梦】 同“同床各梦”。
【同胞共气】 喻指亲兄弟。
【同音共律】 音律相同。比喻关系密切。
【同美相妒】 同是美人,互相妒嫉。比喻有同样擅长的人不易相处。
【同室操戈】 春秋郑徐吾犯之妹有美色,公孙楚与其从兄公孙黑争娶之。楚 已纳聘,黑欲强夺,公孙楚“执戈逐之,及冲,击之以戈”。事见《左传·昭公元年》。又《後汉书·郑玄传》载,何休好《公羊传》而恶《左传》、《穀梁传》,郑玄乃著论以驳之,“休见而叹曰:‘康成(玄之字)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后以“同室操戈”比喻兄弟相残或内部纷争。
【同气相求】 《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孔颖达疏:“‘同气 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礎柱润是也……言天地之间,共相感应,各从其气类。”后以比喻志趣相同或气质相类者互相吸引、聚合。
【同气连枝】 喻指同胞兄弟姐妹。
【同条共贯】 ①事理相通,脉络连贯。②谓行事相仿,可以相提并论。
【同病相怜】 比喻有同样不幸的遭遇者相互同情。
【同流合汙】 见“同流合污”。
【同流合污】 ①谓随俗浮沉。语本《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 世。”②指随同坏人,为非作歹。
【同流合汙】 见“同流合污”。
【同船合命】 比喻处境相同,利害相关。
【同符合契】 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
【同敝相济】 犹同恶相济。
【同恶共济】 见“同恶相济”。
【同恶相求】 同作恶者,彼此互有需求。
【同恶相助】 亦作“同恶相恤”。谓对共同憎恶者,必相互援助以对付之。
【同恶相恤】 见“同恶相助”。
【同恶相济】 亦作“同恶共济”。谓恶人互相帮助,狼狈为奸。
【同恶相党】 共为恶者相结为党。
【同然一辞】 犹异口同声。
【同业相仇】 犹言同行是冤家。形容同行业的人不易相处。
【同源共流】 有同一源头、流向。比喻同一,统一。
【同源异派】 见“同源异流”。
【同源异流】 谓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
【同尘合汙】 谓行为同于流俗之人,合于污浊之世。
【同忧相救】 谓忧患相同者互相救助。
【同德一心】 谓全心全意为共同目标努力。
【同德同心】 见“同心同德”。
【同德协力】 为同一目标而共同尽力。
【同盘而食】 同吃一个盘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间骨肉情深。语出《魏书· 杨椿传》:“椿临行,诫子孙曰:‘……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盘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还,亦有过中不食,忍饥相待。’”亦省作“同盘”。
【同声一辞】 犹言众口一辞。
【同声共气】 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
【同声同气】 见“同声共气”。
【同声相求】 谓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同声相应】 ①指乐声相和。②比喻同类事物互相感应。③比喻志趣相同者 互相呼应。
【同归於尽】 一同毁灭或死亡。
【同归殊途】 见“同归殊涂”。
【同归殊涂】 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原 谓天下万事初虽异,然终究同归于一。后泛指途径不同而结果相同。
【同类相求】 谓物之同类者互相聚合。
【同类相妒】 形容同类者不易相处。
【同类相从】 谓物之同类者互相依从。
|
文章作者:未知 更新日期:2007-11-10 |
〖文章浏览:〗〖打印文章〗〖发送文章〗 |
|
|
|
|
·本站大部分文章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本站即做删除处理。
·本站法律法规类文章转载自[中国政府网(www.org.cn)],相关法律法规如有修订,请浏览[中国政府网]网站。
·本站转载的文章,不为其有效性,实效性,安全性,可用性等做保证。
·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意见建议,请联系[网站管理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