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发布文章][发布软件]  [中文繁體]
 文章·资料  电脑软件  手机软件  网站源码
    本 站 搜 索
[选项]
   推 荐 文 章        More...
夏季喝粥:百年粥店煮粥秘笈
  喝粥养生好处多,这句话一点..
防疾病保健常识
  一   1、为什么常吃烘..
几种两个小时内不能同食的..
  食物相克:两小时内不可同吃,..
有损脑健康的七种坏习惯
  据报道,研究人员发现长期饱..
    文 章 阅 读 排 行
民间秘方/土方--皮肤科(仅..
  民间秘方/土方,里面的方子都..
民间秘方/土方--儿科(仅供..
  民间秘方/土方,里面的方子都..
漳州市芗城区电动车上牌
网购了一辆电动车,想去上牌,以前..
民间秘方/土方--五官科(仅..
  民间秘方/土方,里面的方子都..
民间秘方/土方--外科(仅供..
  民间秘方/土方,里面的方子都..
24小时:何时做爱最好
  做爱做的事,没有时空阻隔?谬..
 文 章 信 息
把把脉就知道什么病,中医把脉是怎么回事?
评论()〗〖留言〗〖收藏
〖文章分类:学习 / 医学知识〗〖阅读选项
  对于中医的治疗方法,很多人都赞不绝口,其实这些治疗方法都是需要依赖于又快又准的诊断方法,那么中医是如何诊断疾病的呢?答案就是把脉。

  把脉,也称作切脉,就是通过用手轻轻的按压患者的动脉,根据脉象即可知道患者的病情。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中医把脉是怎么一回事儿。

  把脉的原理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时候,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的例子,并且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这可以充分的证明了中医把脉的强大生命力和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

  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

  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显然,脉象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心脏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

  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

  常见脉象有哪些

  中医诊脉就是用手指在病人手腕的脉搏处,感知病人脉象的方法。三部是指寸关尺三个部位,九候是指医生手指的轻、中、重力量,这样三三得九而称“三部九侯”。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

  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
  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
  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
  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
  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
  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
  饥饿时则脉较弱。

  如此,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中医是怎么把脉的

  首先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有的却需要用力才能摸到,这就分出了浮脉和沉脉。

  第二点是脉搏的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

  第三点是脉搏的频率,健康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搏动4次,不足4次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为数脉。

  第四点是脉搏的紧张度,如果按下去,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强而硬,为弦脉。如果感觉松弛和缓则为缓脉。

  第五点是脉搏的均匀度,节律是否均匀,力度、大小是否一致,节律不均匀的就有促脉、结脉、代脉,力度、大小不均匀的有微脉、散脉等。

  第六点是脉搏的流利度,也就是脉搏来势的流畅程度,脉来圆滑流利为滑脉,往来艰涩为涩脉。

  第七点是脉搏的长度,也就是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轴向范围的长短,分为长脉和短脉。

  第八点是脉搏的宽度,即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径向范围大小,分为大脉和细脉。

  脉诊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

  同时,一种脉象可见多种病证,一种病证又可以出现多种脉象,这些只有通过四诊合参才能够辨别清楚。

  诊脉只是一个诊查的途径,需要病人和医生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健康一线 (ID:www_vodjk_com)
  以中医养生为核心内容,以影像的力量服务于大众健康,向大众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及资讯。

文章作者:大王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健康一线]  更新日期:2019-01-22
〖文章浏览:〗〖打印文章〗〖发送文章
阅读说明
·本站大部分文章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本站即做删除处理。
·本站法律法规类文章转载自[中国政府网(www.org.cn)],相关法律法规如有修订,请浏览[中国政府网]网站。
·本站转载的文章,不为其有效性,实效性,安全性,可用性等做保证。
·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意见建议,请联系[网站管理员]。
  当百网
  本站使用【啊估文章软件站】网站系统    网站管理员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