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选项
把灾区建成地震教育基地
  “可能将异地重建一个新北川!”四川绵阳消防支队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领导称,地震中被夷为平地的北川县城将不会原址重建,而可能保留现状,作为地震教育基地。(5月18日《都市时报》)

  当地政府在集中全力抗震救灾的同时,已着手谋划重建家园了。对民众来说,这无疑是莫大的安慰,意味着他们要告别噩梦与心理阴影,奔向新生活。

  对此,我给予深深祝福,同时,异地重建新北川,也不能放弃“旧”北川,不仅要保留现状,更应把它建成地震教育基地。

  《唐山大地震》作者钱钢曾遗憾地说,当年唐山幸存者的抢救,仅留下一部纪录电影,死亡者、失踪者的精确数字,至今仍不确定,那是时代局限的结果,但也给后来的地震研究带来诸多困难。

  历史研究当然不只是统计死伤者人数,更是对所有社会、文化数据的集体保存。比如北川的历史建筑、古物,是否还有一小部分可供保护,以供未来北川文化的延续?

  当下,生命抢救依旧在争分夺秒,这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其他事务可暂搁一边。但笔者希望无论北川移址与否,对北川珍贵文化历史资料、地震现场数据及其他相关数据的抢救性保护,也应该开始着手。

  基于此,政府可否动员一批历史、文化、人口等专家,在条件许可时,进行实地考察、资料搜集和信息分类梳理,逐步建立完善的历史信息库,为后人提供可观照、借鉴与警示的“活化石”。

  这一思路还可运用于其他灾区的信息抢救中。毕竟,所有历史,无论是黑色记忆,还是劫后余生的欢笑泪水,都值得尽可能完整保留,作为未来科学分析与理性反思的基础,这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章作者: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