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选项〗 |
《颜氏家训》风操篇 四三 同宗同族何故不识 |
风操篇 四三、同宗同族何故不识 【原文】 凡宗亲世数,有从父[1],有从祖[2],有族祖[3]。江南风俗,自兹已往,高秩[4]者,通呼为尊,同昭穆[5]者,虽百世犹称兄弟;若对他人称之,皆云族人。河北士人,虽三二十世,犹呼为从伯从叔。梁武帝尝问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云:“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当时虽为敏对,于礼未通。 【注释】 [1].从父:伯父、叔父统称从父。 [2].从祖:父亲的堂伯叔。 [3].族祖:祖父的堂伯叔。 [4].秩:官吏的俸禄。引申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 [5].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后亦泛指家族的辈份。 [6].中土:中原,汉以后以今河南一带为中土。 【译文】 宗族亲属的世系辈数,有从父,有从祖,有族祖。江南的风俗,从比以往,对官职高的,通称为尊,同辈份相同的,虽然隔了一百代,仍然称为兄弟;如果对外人介绍,则都称作族人。河北地区的男子,虽然已隔二三十代,仍然称从伯从叔的。梁武帝曾经问一位中原人说:“你是北方人,为什么不知道有‘族’这种称呼呢?”他回答说:“骨肉的关系容易疏远,所以我不忍心用‘族’来称呼。”这在当时虽然是一种机敏的回答,但从道理上却是讲不通的。 【评语】 家族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任何忽视家族存在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异端。然而,三百年前是一家,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宗法制只不过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有效手段。 文章作者:颜之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