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选项
《竹书纪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慎靓王(《史记·周本纪》:‘显王崩,子慎靓王定立。’)

  元年辛丑。(《史记·六国表》慎靓王元年。集解:‘徐广曰:辛丑。’)

  秦取我曲沃、平周。(《史记·六国表》显王四十七年,魏襄王十三年,秦取曲沃、平周。此较后二年。)

  二年,魏惠成王薨。(《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纪年》:“惠王三十六年,改元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史记》集解谓:‘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改元后十七年卒。’此从集解说。)

  三年,今王元年。(《史记·六国表》慎靓王三年,魏哀王元年。)

  四年。

  五年。

  六年,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水经·济水注》引《纪年》:‘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不云何年。《史记·赵世家》集解引末二句,作‘魏襄王四年’,此从之。)

  隐王(原注:《史记》作赧王,名延,盖赧、隐声相近。《史记·周本纪》:‘慎靓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

  元年丁未。(《史记·六国表》周赧王元年。集解:‘徐广曰:丁未。’)

  十月,郑宣王来朝。梁。(《史记·韩世家》索隐引《纪年》:‘威侯七年十月,郑宣王朝梁。’系此误。)

  燕子之杀公子平,不克。齐师杀子之,醢其身。(《史记·燕召公世家》索隐引《纪年》:‘子之杀公子平。’集解引:‘齐人禽子之而醢其身。’据《六国表》,事在此年。)

  二年,齐地暴长,长丈余,高一尺。(《御览》八百八十引《纪年》:‘周隐王二年,齐地暴长,长丈余,高一尺。’)

  魏以张仪为相。(《史记·六国表》赧王二年,张仪来相楚。此误以为相魏。)

  三年,韩明帅师伐襄丘。(《水经·济水注》引《纪年》:‘魏襄王七年,韩明帅师伐襄丘。’)

  秦王来见于蒲阪关。(《水经·河水注》引《纪年》:‘魏襄王七年,秦王来见于蒲阪关。’)

  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舟三百、箭五百万及犀角、象齿。(《水经·河水注》引《纪年》:[诗铭案:‘引纪年’三字原脱。]‘魏襄王七年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犀角、象齿焉。’)

  五月,张仪卒。(《史记·张仪传》索隐引《纪年》:‘梁哀王九年五月卒。’)

  四年,翟章伐卫。(《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梁哀王八年,翟章伐卫。’)

  魏败赵将韩举。(《史记·韩世家》索隐引《纪年》,败韩举在威侯八年,说见《古本纪年辑校》。)

  五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水经·洛水注》引《纪年》:‘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

  六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酸枣。(《水经·济水注》引《纪年》:‘魏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溢酸枣郛。’)

  楚庶章率师来会我,次于襄丘。(《水经·济水注》引《纪年》:‘魏襄王九年,楚庶章帅师来会我,次于襄丘。’)

  七年,翟章救郑,次于南屈。(原注:此年未的。《水经·河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引《纪年》:‘翟章救郑,次于南屈。’不云何年。)

  八年,秦公孙爰帅师伐我皮氏,翟章帅师救皮氏围,疾西风。(《水经·汾水注》引《纪年》:‘魏襄王十二年,秦公孙爰帅师伐我,围皮氏,翟章帅师救皮氏围。疾西风。’)

  九年,城皮氏。(《水经·汾水注》引《纪年》:‘魏襄王十三年,城皮氏。’)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秦拔我蒲阪、晋阳、封谷。(《史记·魏世家》:‘哀王十六年,秦拔我蒲阪、阳晋、封陵。’索隐云:‘《纪年》作晋阳、封谷。’)

  十三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将军、大夫、适子、代史皆貂服。(《水经·河水注》引《纪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貉服。’)

  十四年。

  十五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水经·济水注》引《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

  楚入雍氏,楚人败。(《史记·韩世家》集解:‘《周本纪》赧王八年之后云:“楚围雍氏。”此当韩襄王十二年、魏哀王十九年。《纪年》于此亦说:“楚入雍氏,楚人败。”’)

  十六年,王与齐王会于韩。(《史记·六国表》赧王十六年,魏哀王二十年,魏王与齐王会于韩。)

  今王终二十年。(《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纪年》:今王终二十年。’《史记·魏世家》索隐:‘《汲冢纪年》终于哀王二十年。’)



【本文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文章作者: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