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选项
《传习录》卷上 门人陆澄录 格物无分动静
  【原文】

  问:“‘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此言如何?”

  先生曰:“恐亦未尽。此理岂容分析?又何须凑合得?圣人说‘精一’,自是尽。”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译文】

  陆澄问:“朱熹在《大学或问》中说:‘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这句话正确吗?”

  先生说:“恐怕不完全正确。这个理怎么能分析?又怎么可凑合而得?圣人说‘精一’,已经囊括全部了。”

  “省察是有事时的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的省察。”

  〔评析〕

  能够了解别人优点的人是明智的,能够省察自已缺点的人是聪明。胜过别人是有能力的表现,克服自己缺点的人是真正的存养。知道满足的人,总感到富有和充实,不畏挫折的人,始终乐观向前。

  【原文】

  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

  【译文】

  陆澄曾经就陆九渊关于在人情事变上下功夫的现点请教于先生。

  先生说:“除了人情事变,再没有其他的事情。喜怒哀乐,难道不是人情吗?从视、听、言、动到富贵、贫贱、患难、生死,都是事变。事变含在人情中,关键在于‘致中和’,‘致中和’在于‘谨独’。”

  〔评析〕

  中庸之道主张“致中和”、“中立不倚”,就是调节自已的思想和行为,使之符合礼仪的准则。所以说,圣人所遵循的叫做“道”,所行的叫做“事”。“道”象金钟石磬,其声调是不改变的;“事”象琴瑟,每根弦都可以改变声调。要想乐曲和谐,就要先调好琴弦,这种“调节”的功夫就是“圣算”。



【本文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文章作者:明·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