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传习录》卷上 徐爱录 心即是理
  【原文】

   爱曰:“存其迹以示法,亦是存天理之本然。削其事以杜奸,亦是遏人欲于将萌否?”

  先生曰:“圣人作经,固无非是此意。然又不必泥着文句。”

  爱又问:“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何独于《诗》而不删郑、卫?先儒谓‘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然否?”

  先生曰:“《诗》非孔门之旧本矣。孔子云:‘放郑声,郑声婬。’

  又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此是孔门家法。孔子所定三百篇,皆所谓雅乐,皆可奏之郊庙,奏之乡党 ,皆所以宣畅和平,涵泳德性,移风易俗,安得有此?是长婬导奸矣。此必秦火之后,世儒附会,以足三百篇之数。盖婬泆之词,世俗多所喜传,如今闾巷皆然。‘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是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译文】

  徐爱问:“保存善的事迹让后人仿效,亦是保存天理的原本面目。省略恶事的经过以杜绝奸邪,亦是为了将私欲抑制在即将萌芽的状态吗?”

  先生答道:“圣人著经,确实含有这种意思。但是也不必局限于文句。”

  徐爱听了,又问:“恶可以引以为戒,保留戒条而省去事情经过以杜绝奸邪。然而,在《诗经》中为什么不将‘郑风’和‘卫风’省略呢?先儒认为是‘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这种理解正确吗?”

  先生说:“现存的《诗经》不再是孔子所修订的原貌了。孔子说:‘放郑声,郑声婬。’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卫之声 ,亡国之音也。’这就是孔门家法。孔子修订的《诗经》三百篇,都是雅乐。不仅可以在拜祭天地和祖先时演奏,还可以在乡村郊庙中演奏,并且有助于陶冶性情,涵养德操,移风易俗,怎么会有‘郑风’和‘卫风’之类的诗呢?这种诗是助婬导奸呀!‘郑风’‘卫风’肯定是秦始皇焚书之后,世俗儒生为凑齐三百篇的数目而硬套上去的。而婬邪之辞,民间有许多人喜欢传播,现在街头巷尾并不少见。朱熹所谓的‘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正是欲解释而又不能解释,反替邪恶而辨解。”

  〔评析〕

  在这里,王陽明在与学生讨论《诗经》时,坦率地向学生表白了自己的观点,这些独特的见解对后世研究先儒经典提供了参考。

  【原文】

  爱因旧说汨没,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人头处。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傍蹊小径,断港绝河矣。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穷理是尽性的工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约礼的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译文】

  徐爱因为受到旧的学说影响,刚闻听先生的教诲,实在诧异,觉得无从下手。听的时间一长,渐渐知道躬身践行,然后方信,先生的学问确是孔门真传。除此而外皆为歪门邪道,异端邪说,先生的观点和主张,比如:格物是诚意的功夫,明善是诚身的功夫,穷理是尽性的功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博文是约礼的功夫,惟精是惟一的功夫,诸如此类,我开始怎么也想不通,经过长时间的琢磨思考,不知不觉心领神会而手舞足蹈起来。

  〔评析〕

  此段是学生向先生问学的结语。先生回答的内容总结为如下六条:

  1、“格物是诚意的工夫”。王陽明对这种格物致知的功夫,提出了“无事时存善”和“有事时省察”两种方法。前者的主要目的是用加强内心修养的方法去体认天理和良知;后者是强调在为人处世的一切领域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的要求去行事,去贯彻伦理道德。因此,他主张通过“静坐思虑”,在无事时将各种私欲逐渐地克服掉,使心恢复到如水如镜、本体明净的程度。可见,“无事时存善”实际上指的是“反身以诚”的本体印证功夫,是“防于未萌之先”的内求本心的功夫。而所谓“有事时省察”,则是企图通过“声色货利”这些日常事务,去“实地用功”,去体认良知。

  2、“明善是试身的工夫”。在《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活动被演绎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养行为,而“格物”是身心修养的重要环节。王陽明主张在正心诚意(即“格物”)的基础上,发挥人心固有的良知,且服务于“为善去恶”的现实目的。

  3、“穷理是尽性的工夫”。朱熹认为,人心包含有万物之理,但人心不能直接认识心中之理,而必须借助于格物,通过认识具体事物才能穷理。因此,他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解释为“即物穷理”。王陽明则批判了朱熹这一“即物穷理”思想,认为朱熹是“析心与理而为二”,把心与理分开,降低了心的作用,从而使当世理学家养成了“外面做得好看,却与心全不相干”,言行不一,空谈义理的锢疾。因此,他教学生要懂得“心即理”的含义,尽在“心上做功夫”,去掉私欲而正其心,居世处事皆合乎天理。

  4、“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陽明先生出生于朱学全盛时期,起初他以虔诚朱学信奉者现身于世;然而不久之后,便对朱学产生诸多疑窦,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思考,终于开悟了,于是便自立学说,倡导心学。由此可见王陽明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独具见地的真功夫。

  5、“博文是约礼的工夫”。王陽明认为明代中叶的社会政治危机是因为圣学不明,人们不能信守礼约。因此,他一生以弘扬圣学为己任,怀着“辅君淑民”的抱负,讲学不辍,所到之处,成立“乡约”,或兴“社学”,或创“书院”。同时,他还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是学者的“教条”和准则的思想。

  6、“惟精,是惟一的工夫”。王陽明说:“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意思是说,只有精通圣哲的经典,上述先贤的天理,并以此去教化人民,才能使人心一致,国家统一,社会进步。



【本文分页】[1][2][3][4][5][6][7][8][9][10][11][12]

文章作者:明·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