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
《传习录》卷上 徐爱录 心即是理 |
【原文】 爱问:“‘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以先生精一之训推之,此语似有弊。” 先生曰:“然。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于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今曰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译文】 徐爱问:“《朱熹章句·序》中‘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从先生对精一的解释来看,此话似乎不妥当。” 先生说:“正是的。心亦一个心。没有夹杂人为因素的称道心,夹杂人为因素的称人心。人心若能守正即为道心,道心无能守正即为人心,非人生来就有两颗心。程子认为人心即私欲,道心即天理,如此好象把道心人心分离开来,但意思正确。而朱熹认为以道心为主,人心听从于道心,如此真正把一颗心分为两颗心了。天理、私欲不能共存,怎么会有以天理为主要,私欲又听从于天理的呢?” 〔评析〕 陽明先生在这里明确地肯定心只有一个,心即是理,离开了天理即非良心(道心)。此段既承前段之意,亦可理解说:心本为一体,但隐微于内的是本体,显现于外的则是形体,本体亦自然之常理(道心),天亦不变,理亦不变,心之本体亦不变;但形体显于外,染于色,杂于物,混于浊,于是,便有了各种搀杂,有了种种变异。就象一颗钻石沾上了污泥,去除污泥之前,被弃为废物,涤除了污泥,依然还是钻石。俗话说的“浪子回头是个宝”,正是这个道理。 【原文】 爱问文中子、韩退之。 先生曰:“退之,文人之雄耳。文中子,贤儒也。后人徒以文词之故,推尊退之,其实退之去文中子远甚。” 爱问:“何以有拟经之失?” 先生曰:“拟经恐未可尽非。且说后世儒者著述之意与拟经如何?” 爱曰:“世儒著述,近名之意不无,然期以明道。拟经纯若为名。” 先生曰:“著述以明道,亦何所效法?” 爱曰:“孔子删述六经以明道也。” 先生曰:“然则拟经独非效法孔子乎?” 爱曰:“著述即于道有所发明,拟经似徒拟其迹,恐于道无补。” 【译文】 徐爱请先生比较一下文中子王通和韩愈。 先生说:“韩愈是文人中的英材,王通是一位贤能大儒。后世之人仅凭文章尊崇韩愈,其实,相比之下,韩愈比王通差得多。” 徐爱问道:“为什么王通有模拟经书的错误?” 先生说:“模拟经书是非对错不能一概而论。你姑且讲讲后世儒学人士编著的目的与模拟经书有何分别?” 徐爱说:“后世儒者的编著不是没有求名之意,但明道是最终目的。而模拟经书完全是为了求名。”先生说:“以编著明道,仿效的又是什么呢?” 徐爱说:“孔子以删述六经的途径来明道。” 先生说:“既然如此,模拟经书不就是仿效孔子吗?”徐爱说:“编著须对道有所发明阐释, 模拟经书仿佛只是仿照经书的形式, 大概于道无补。” 〔评析〕 此段只是对韩愈和王通作了一个评判,并未说明什么大道理。但仔细推敲,这段文字其实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上文说了“心即是理”,理明则心正,那么如何才能明这个“理”(道)呢?于是,便引出了下文。 【本文分页】[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文章作者:明·王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