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
《传习录》卷中 答陆原静书 元神 元气 元精 |
【原文】 来书云:“元神、元气、元精,必各有寄藏发生之处。又有真陰之精,真陽之气,”云云。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安可形象方所求哉?真陰之精,即真陽之气之母。真陽之气,即真陰之精之父。陰根陽,陽根陰,亦非有二也。苟吾良知之说明,即凡若此类,皆可以不言而喻。不然,则如来书所云三关、七返、九还之属,尚有无穷可疑者也。 【译文】 来信写道:“元神、元气、元精,各自一定有隐藏寄生之处。又有所谓的真陰之精,真陽之气……” 良知唯有一个。就它的妙用而言为神,就它的流行而言为气,就它的凝聚而言为精。能否从形象、方位、场所上求得良知呢?真陰之精,亦即真陰之气的母体。真陽之气,亦即真陰之精的父体。陰生于陽,陽生于陰,陰陽不可分割为二。如果理解了我的良知主张,那么,只要是与此类似的,都可以不言自明。否则,如同你来信所述的三关、七返、九还之类,还会有无穷无尽的可疑处。 〔评析〕 在这里,陽明先生从“精”和“神”、“陰”与“陽”两个方面再次论证“良知唯有一个”的论点。他认为,良知就是“心”,亦即“天理”,是一个无形象、无方所、超时空、越古今的绝对本体,它在人心之中,又是“天地鬼神的主宰”,万事万物的生成者,因此天下万事万物及其变化,都“不出于此心之一理”,都统一在良知之上。人是万物的“心”,万物听从于人心,并为人所用。这种“万物一体”,心即理,理即良知的观点,把良知和致良知从个人延伸到天下万物,从个人的道德修养领域扩充到整个社会生活之中。 ·良知即是未发之中· 另一封 此篇为“答陆原静”的又一封论学书信。 【原文】 来书云:“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于学邪?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属心之体,则良知是矣。今验之于心,知无不良 ,而中、寂、大公实未有也,岂良知复超然于体用之外乎?”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知无不良 ,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译文】 来信写道:“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所谓的性善、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廓然大公之类。为何普通的人都不能做到而一定要经过学习 呢?中、寂、公,既然是心的本体,那么,也就是良知。此时到心中去省察体验,可见知无不良 ,而中、寂、大公实际上是没有的。如此一来,良知岂不是超然于体用之外?” 性无不善,因此知无不良 。良知即未发之中,即廓然大公、寂然不动的本体,为人人所共有。但是,良知不可能不遭受物欲的蒙蔽。所以就需要通过修习 来剔除蒙蔽。然而这么做,对于良知的本体是不会有丝毫的损伤。知无不良 ,而中、寂、大公不能彻底显现是由于没有完全剔除蒙蔽,保养得还不够纯洁。体,即良知的体;用,即良知的用,又怎么会有超然于体用之外的良知呢? 〔评析〕 嘉靖年间,聂豹在《困辨录》一书中提出了“归寂”一说,表现出不同于陽明心学的又一特色,即径直从“寂”、“静”、“未发”中体认良知。他认为作为万物本源的良知是静止不变、澄明不动的,所谓“良知本寂”就是“不睹不闻”和“未发之中”;同时良知不同于知,前者是静止的本体,后者是体感物而动的结果,二者之间是体和用的关系,不同意王陽明“致知”、“良知”、“心之本体”视为同一回事的观点。 【本文分页】[1] [2] [3] [4] [5] [6] [7] [8] 文章作者:明·王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