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传习录》卷中 答陆原静书 元神 元气 元精
  【原文】

  来书云:“尝试于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然则良知常若居优闲无事之地而为之主,于喜、怒、忧、惧若不与焉者,何欤?”

  知此,则知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而有发而中节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然谓良知常若居于优闲无事之地,语尚有病。盖良知虽不滞于喜、怒、忧、惧,而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

  【译文】

  来信写道:“我曾经在心中体验证明,喜怒忧惧的情感产生了,即便愤怒到极点,只要我心的良知觉醒了,就能缓解或消失,偶尔在开始时被遏止,偶尔在发作中被扼制,偶尔在发作后才后悔。但是,良知往往似在清闲无事之处主宰着情感,与喜怒忧惧好象无关,这是怎么回事?”

  理解这一点,就明白由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而有发而中节之和,有感而遂通之奇妙。然而,你说良知往往似在清闲无事之处主宰着情感,这句话好象还存在缺点。因为,良知虽不停滞在喜怒忧惧的情感上,但喜怒忧惧也不在良知之外。

  〔评析〕

  学生说:“良知往往似在清闲无事处主宰着情感,与喜怒忧惧好象无关。”先生说:“良知虽不停滞在喜怒忧惧的情感上,但喜怒忧惧也不在良知之外。”陽明先生历来认为,良知是心的主宰,心是身体的主宰。眼睛看上去很美,心里的良知认为着它不正当,就不敢看;嘴里吃起来味道很好,心里面认为吃它不正当,就不敢吃;耳朵听起来很舒服,心里认为听它不正当,就不敢听……这就是心里的良知的主宰作用。

  【原文】

  来书云:“夫子昨以良知为照心。窃谓良知,心之本体也。照心,人所用功, 乃戒慎恐惧之心也, 犹思也。 而遂以戒慎恐惧为良知, 何欤?”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来书云:“先生又曰:‘照心非动也。’岂以其循理而谓之静欤?‘妄心亦照也。’岂以其良知未尝不在于其中、未尝不明于其中,而视听言动之不过则者皆天理欤?且既曰妄心,则在妄心可谓之照,而在照心则谓之妄矣。妄与息何异?今假妄之照以续至诚之无息,窃所未明,幸再启蒙。”

  “照心非动”者,以其发于本体明觉之自然,而未尝有所动也。有所动即妄矣。“妄心亦照”者,以其本体明觉之自然者,未尝不在于其中,但有所动耳。无所动即照矣。无妄、无照,非以妄为照,以照为妄也。照心为照,妄心为妄,是犹有妄、有照也。有妄、有照,则犹二也,二则息矣。无妄、无照则不二,不二则不息矣。

  【译文】

  来信写道:“先生,您从前认为良知就是照心。我以为,良知是心的本体。照心,是人所用的功夫,就是戒惧恐惧之心。和“思”相类似。而您直接认为戒慎恐惧即为良知,这是为何?”

  能够让人戒慎恐惧的,即为良知。

  来信又写道:“您又认为‘照心非动也’,这难道是因为照心遵从天理才是静的吗?‘妄心亦照也’,这难道是因为良知未曾不在妄心中,又未曾不在妄心中明细体察,而人的视听言动符合准则的全是天理呢?既然说是妄心,那么,良知在妄心上可称照,而在照心上则可以称妄了。妄与息有什么区别?如今把妄心有照与至诚无息结合起来,我仍不能理解,敬请再指教。”

  “照心非动”,因为它起源于本体天然的明觉,所以不曾有所动。有所动即为妥了。“妄心亦照”,因为本体天然的明觉未曾不在妄心中,只是有所动而已,无所动就是照心了。无妄无照,并不是把妄看成照,把照看成妄。如果说照心为照,妄心为妄,这还是有妄有照。有妄有照,就依然还是两个心。一心分为二,就会停息。无妄无照就不是两个心,心为一,从而也就运动不止了。

  〔评析〕

  水静止就清,水清水面就平静,水面平静就可以察见水底的物体。心亦如此。心静就气和,气和就能正确体察事理,事理察则心体澄明不动,心明便是良知主宰。良知是心灵的府库,良知平正心就平正。



【本文分页】[1][2][3][4][5][6][7][8]

文章作者:明·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