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类:国学典籍 / 颜氏家训〗〖阅读选项〗 |
音辞篇
一六四、以讹传讹谓颗为果
【原文】
《三辅决录》云:“前队大夫范仲公,盐豉蒜果共一筒[1]。”“果”当作魏颗之“颗”[2]。北土通呼物一由,改为一颗[3],蒜颗是俗间常语耳。故陈思王《鹞雀赋》曰[4]:“头如果蒜,目似擘椒[5]。”又《道经》云:“合口诵经声璅璅[6],眼中泪出珠子[7],其字异,其音与意颇同,江南但呼为蒜符,不知谓为颗。学士相承,读为裹结之裹,言盐与蒜共一苞裹[8],内筒中耳[9]。《正史削繁》音义又音蒜颗为苦戈反,皆失也。
【注释】
[1].前队(sùi遂):指南阳郡。大夫:南阳郡置大夫,职如太守。
[2].魏颗:春秋时晋国大夫。
[3].由,同块。
[4].陈思王:即曹植。
[5].擘:分开;剖裂。
[6].璅:同琐。琐琐:形容声音细碎。
[7].:同“颗”。颗粒。
[8].苞裹:犹包裹。
[9].内:同“纳”。纳入。
【译文】
《三辅决录》说:“前队大夫范仲公,盐豉蒜果共一筒。”“果”字应当读作魏颗的“颗”,北方地区普遍把“一块”东西,改称为“一颗”,蒜颗就是世间的常用语。所以陈思王曹植的《鹞雀赋》说:“头如果蒜,目似擘椒。”另外《老子化胡经》说:”合口诵经声琐琐,眼中泪出珠子。”这个“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它的发音和意义与“颗”字是很相同的。江南地区只是称呼为蒜符,不知道叫作蒜颗。学者互相承袭,把这个字读成了裹结的裹,说范仲公把盐和蒜一起包在包裹里,放进竹筒中。《正史削繁》音义又给蒜颗的“颗”注音为苦戈反,两者都是错误的。
【评语】
通假是古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不知通假必然误解。因此,读书时应予以注意。
|
文章作者:颜之推 更新日期:2011-01-05 |
〖文章浏览:〗〖发送文章〗〖打印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