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发布文章][发布软件]  [中文繁體]
 文章·资料  电脑软件  手机软件  网站源码
    本 站 搜 索
[选项]
   推 荐 文 章        More...
《颜氏家训》前言
  前言   颜氏家训──人..
《百战奇法》序言 目录
  序言   《百战奇法》是..
《孝经》评价
  评价   《孝经》堪称一..
《孝经》导读
  导读   《孝经》是一部..
《弟子规》详解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孙子兵法》前言
  前言   《孙子兵法》是..
    文 章 阅 读 排 行
《虎钤经》卷七
旗帜第六十九 旗帜者,军中之标..
《素女经》简介
  简介   《素女经》中国..
《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黄..
《三十六计》第四套 混战计..
  小敌困之①。剥,不利有攸往..
《房内记》断鬼交第廿五
  断鬼交第廿五   《玉房..
《房内记》十动第九
  十动第九   素女曰:“..
 文 章 信 息
《伤寒杂病论》伤寒例第四
评论()〗〖留言〗〖收藏
〖文章分类:国学典籍 / 伤寒杂病论〗〖阅读选项
  当归附子汤方

  当归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人参三两黄连三两黄柏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以上皆传经变病,多不可治,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脏腑不通而死矣。所谓两感于寒不免于死者,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若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坏病证法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伤于风者,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者,变为温毒。温毒,病之最重者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温气者,变为温疫。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为制。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夕,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当而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未解,而内不消,必非大满,犹有寒热,则不可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腹坚,中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数下之,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则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用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错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焉。

  凡发汗,温暖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使有所觉,病重病者一日一夜,当晬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能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而与之。与之时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也。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者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也。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本文分页】[1][2][3][4][5]
文章作者:张仲景  更新日期:2011-01-02
〖文章浏览:〗〖打印文章〗〖发送文章
·《伤寒杂病论》平脉法第二2011-01-02
·《伤寒杂病论》温病脉证并治第六2011-01-02
·《伤寒杂病论》伤暑脉证并治第七2011-01-02
·《伤寒杂病论》湿病脉证并治第九2011-01-02
·《伤寒杂病论》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2011-01-02
·《伤寒杂病论》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2011-01-02
·《伤寒杂病论》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2011-01-02
·《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2011-01-02
·《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2011-01-02
·《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2011-01-02
阅读说明
·本站大部分文章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本站即做删除处理。
·本站法律法规类文章转载自[中国政府网(www.org.cn)],相关法律法规如有修订,请浏览[中国政府网]网站。
·本站转载的文章,不为其有效性,实效性,安全性,可用性等做保证。
·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意见建议,请联系[网站管理员]。
  当百网
  本站使用【啊估文章软件站】网站系统    网站管理员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