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发布文章][发布软件]  [中文繁體]
 文章·资料  电脑软件  手机软件  网站源码
    本 站 搜 索
[选项]
   推 荐 文 章        More...
《颜氏家训》前言
  前言   颜氏家训──人..
《百战奇法》序言 目录
  序言   《百战奇法》是..
《孝经》评价
  评价   《孝经》堪称一..
《孝经》导读
  导读   《孝经》是一部..
《弟子规》详解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孙子兵法》前言
  前言   《孙子兵法》是..
    文 章 阅 读 排 行
《虎钤经》卷七
旗帜第六十九 旗帜者,军中之标..
《素女经》简介
  简介   《素女经》中国..
《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黄..
《三十六计》第四套 混战计..
  小敌困之①。剥,不利有攸往..
《房内记》断鬼交第廿五
  断鬼交第廿五   《玉房..
《房内记》十动第九
  十动第九   素女曰:“..
 文 章 信 息
《伤寒杂病论》伤寒例第四
评论()〗〖留言〗〖收藏
〖文章分类:国学典籍 / 伤寒杂病论〗〖阅读选项
  脉四损,三日死。平人一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二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三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

  四损,经气绝;五损,腑气绝;六损,脏气绝。真气不行于经曰经气绝;不行于腑,曰腑气绝;不行于脏,曰脏气绝;经气绝,则四肢不举;腑气绝,则不省人事;脏气绝,则一身尽冷。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下之不解者死。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脉至乍数乍疏者死。脉至如转索,按之不易者其日死。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厥发汗,躁不得眠。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鞕。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水即吐。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则筋惕肉〖目闰〗。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止于心下。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可发,心中大烦,骨节疼痛,目眩恶寒,食则吐谷,气不得前。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咳而发汗,其咳必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晬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命将难全。

  厥逆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必死。

  凡发汗,欲令遍身漐漐微似汗,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若汗多者,不得重发汗,亡阳故也。。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凡用吐汤,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虚家亦然。

  凡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十余行,其脉反涩,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

  动气在右,不可下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饮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之。下之则掌中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利清谷,心下痞。

  咽中闭寒,不可下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诸外实者,不可下之。下之则发微热,若亡脉厥者,当脐握热。

  诸虚者,不可下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微弦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生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振而寒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数为痛,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漓,小腹甚鞕,小便尿血也。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谓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复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闲。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而不可下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鞕,汗多则越甚,脉迟者,尚未可攻也。。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便清谷,热多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危殆也。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阴阳俱虚,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则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下之则目闭。贪水者,下之则脉厥,其声嘤嘤,咽喉塞,汗之则战栗;恶水者,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汗之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脉反数,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小便不利也。

  凡服下汤,得利便止,不必尽剂。此以前是汗吐下三法之大要也。若能于此例之外,更神而明之,斯道其庶几乎?


【本文分页】[1][2][3][4][5]
文章作者:张仲景  更新日期:2011-01-02
〖文章浏览:〗〖打印文章〗〖发送文章
·《伤寒杂病论》平脉法第二2011-01-02
·《伤寒杂病论》温病脉证并治第六2011-01-02
·《伤寒杂病论》伤暑脉证并治第七2011-01-02
·《伤寒杂病论》湿病脉证并治第九2011-01-02
·《伤寒杂病论》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2011-01-02
·《伤寒杂病论》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2011-01-02
·《伤寒杂病论》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2011-01-02
·《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2011-01-02
·《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2011-01-02
·《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2011-01-02
阅读说明
·本站大部分文章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本站即做删除处理。
·本站法律法规类文章转载自[中国政府网(www.org.cn)],相关法律法规如有修订,请浏览[中国政府网]网站。
·本站转载的文章,不为其有效性,实效性,安全性,可用性等做保证。
·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意见建议,请联系[网站管理员]。
  当百网
  本站使用【啊估文章软件站】网站系统    网站管理员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