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发布文章][发布软件]  [中文繁體]
 文章·资料  电脑软件  手机软件  网站源码
    本 站 搜 索
[选项]
   推 荐 文 章        More...
《颜氏家训》前言
  前言   颜氏家训──人..
《百战奇法》序言 目录
  序言   《百战奇法》是..
《孝经》评价
  评价   《孝经》堪称一..
《孝经》导读
  导读   《孝经》是一部..
《弟子规》详解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孙子兵法》前言
  前言   《孙子兵法》是..
    文 章 阅 读 排 行
《虎钤经》卷七
旗帜第六十九 旗帜者,军中之标..
《素女经》简介
  简介   《素女经》中国..
《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黄..
《三十六计》第四套 混战计..
  小敌困之①。剥,不利有攸往..
《房内记》断鬼交第廿五
  断鬼交第廿五   《玉房..
《房内记》十动第九
  十动第九   素女曰:“..
 文 章 信 息
《列子》汤问第五
评论()〗〖留言〗〖收藏
〖文章分类:国学典籍 / 列子〗〖阅读选项
  【原文】

  均,天下之至理也,连于形物亦然[1]。均发均县[2],轻重而发绝[3],发不均也[4]。均也,其绝也莫绝[5]。人以为不然,自有知其然者也。詹何以独茧丝为纶[6],芒针为钩[7],荆筿为竿[8],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9],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詹何曰:“臣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戈也[10],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青云之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学钩■,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沈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沈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注释】

  [1].连——牵连,涉及。张湛注:“连,属也。”

  [2].均发均县——发,头发。县,音xuán(悬),同悬。

  [3].绝——断。

  [4].发不均也——王叔岷:“下‘发’字疑涉上而衍。林希逸《口义》:‘故曰,轻重而发绝,不均也。’是所见本正无下‘发’字,《墨子·经说下篇》同。”

  [5].其绝也莫绝——其绝,张湛注:“若其均也,宁有绝理。”莫绝,张湛注:“言不绝也。”

  [6].詹何——张湛注:“詹何,楚人,以善钓闻于国。”纶——鱼线。[7]芒针——稻麦之芒,其锐如针,故称芒针。

  [8].荆筿——荆,灌木名。筿,音xiǎo(小),小竹。

  [9].汩——音gǔ(骨),迅疾貌。《释文》:“汩,古物切,疾也。”[10]蒲且子——张湛注:“蒲且子,古善弋射者。”楚国人。弋——用绳系在箭上射。

  ■缴——音zhuó(酌),系在箭上的生丝绳,射鸟时用。

  ■鸧——音cāng(仓),即鸧鹒,鸟名,又称黄鹂、黄莺、黄鸟。

  ■放——音fǎng(访),通“仿”。

  ■沈埃聚沫——沉淀的尘埃,聚集在一起的泡沫。

  【译文】

  均是天下最高的准则,涉及到有形的物体也是这样。均匀的头发能悬挂均匀的物体,有轻有重而头发断绝,就是因为不均匀的缘故。力量均匀,本来应该断的也不会断。一般人认为不是这样,但自然会有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詹何用一根蚕丝做鱼线,用稻麦的芒针做鱼钩,用荆条和嫩竹做鱼竿,用剖开来的米粒做鱼饵,在八十丈深的深渊和湍急的急流中钓到能装满一辆车子的大鱼,鱼线不断,鱼钩不直,鱼竿不弯。楚王听说后感到奇怪,便召他来问其中的道理。詹何说:“我听我已故的父亲说,蒲且子射鸟,用柔弱的弓和纤细的丝线,趁着风势射出去,能把一双黄鹂从青云之上射下来,就是因为用心专一,动手均匀。我沿用他的方法,摸仿着去学习钓鱼,用了五年时间才完全掌握了这种技术。当我在河边拿着鱼竿的时候,心中没有杂念,只想着钩鱼,扔出鱼线,沉下鱼钩,手不轻不重,任何事物不能扰乱。鱼看见我的钓饵,认为是沉淀下来的尘埃和聚集在一起的泡沫,毫不怀疑地吞了下去。这就是我所以能以柔弱制服刚强,以轻物得到重物的道理。大王治理国家如果也能这样,那天下就可以在你的手掌上运转,还会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呢?”楚王说:“说得好!”


【本文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文章作者:列子  更新日期:2011-01-03
〖文章浏览:〗〖打印文章〗〖发送文章
·《列子》仲尼第四2011-01-03
·《列子》力命第六2011-01-03
·《列子》杨朱第七2011-01-03
·《列子》说符第八2011-01-03
·《列子》黄帝第二2011-01-03
·《列子》周穆王第三2011-01-03
·《列子》仲尼第四2011-01-03
·《列子》力命第六2011-01-03
·《列子》杨朱第七2011-01-03
·《列子》前言2011-01-03
阅读说明
·本站大部分文章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本站即做删除处理。
·本站法律法规类文章转载自[中国政府网(www.org.cn)],相关法律法规如有修订,请浏览[中国政府网]网站。
·本站转载的文章,不为其有效性,实效性,安全性,可用性等做保证。
·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意见建议,请联系[网站管理员]。
  当百网
  本站使用【啊估文章软件站】网站系统    网站管理员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