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
《竹书纪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
安王(《史记·周本纪》:‘威烈王崩,子安王骄立。’) 元年庚辰。(《史记·六国表》安王元年。集解:‘徐广曰:庚辰。’) 九年,晋烈公卒,子桓公立。(原注:《韩非子》作‘桓侯’。《史记·晋世家》:‘二十年,烈公卒,子孝公颀立。’索隐:‘《纪年》以孝公为桓公,故《韩子》有晋桓侯。’) 十年己丑。(原注:晋桓公顷元年。《史记·六国表》安王十年,晋孝侯倾元年。) 十五年,魏文侯卒。(原注:在位五十年。《史记·六国表》安王十六年为魏武侯元年,是文侯卒于十五年,计在位三十八年。然古《纪年》载文侯、武侯在位年数,均与《史记》不同。《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纪年》云:‘文侯五十年卒,武侯二十六年卒。’以惠成王元年逆推之,文侯之卒当在安王五年 。) 大风,昼昏。(见下。) 晋太子喜出奔。(《御览》八百七十九引《史记》:‘烈公二十二年,国大风,昼昏,自旦至中。明年,太子喜出奔。’) 十六年,(原注:乙未,魏武侯击元年。《史记·六国表》安王十六年,魏武侯元年。) 封公子缓。(《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元年,封公子缓。’说见《古本纪年辑校》。) 二十一年,韩灭郑,哀侯入于郑。(《史记·韩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二十一年,韩灭郑,哀侯入于郑。’此以为安王二十一年,误。) 二十三年,于越迁于吴。(《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翳三十三年,迁于吴。’) 三十六年,王陟。(《史记·周本纪》:‘安王立二十六年崩。’) 魏城洛阳及安邑、王垣。(《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十一年,城洛阳及安邑、王垣。’) 七月,于越太子诸咎弑其君翳。十月,越人杀诸咎越滑,吴人立孚错枝为君。(《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翳三十六年七月,太子诸咎弑其君翳。十月,粤杀诸咎粤滑,吴人立孚错枝为君。’) 烈王(《史记·周本纪》:‘安王崩,子烈王喜立。’) 元年丙午。(《史记·六国表》烈王元年。集解:‘徐广曰:丙午。’) 魏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惠成王七年,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 于越大夫寺区定越乱,立初无余,是为莽安。(《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诗铭案:‘索隐’二字原脱。]‘明年,大夫寺区定粤乱,立无余之。’) 二年,秦胡苏帅师伐韩,韩将韩襄败胡苏于酸水。(《水经·济水注》引《纪年》:‘秦胡苏帅师伐郑,韩襄败秦苏胡于酸水。’不云何年。) 魏觞诸侯于范台。(《魏策》:‘梁主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晋桓公邑哀侯于郑,韩山坚贼其君哀侯。(《史记·韩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二十二年,晋桓公邑哀侯于郑,韩山坚贼其君哀侯。’) 六年。(原注:辛亥,梁惠成王元年。《史记·六国表》烈王六年,魏惠王元年。) 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原注:以后更无晋事。《史记·晋世家》索隐引《纪年》:‘桓公二十年,赵成侯、韩共侯迁桓公于屯留。’《水经·浊漳水注》引‘梁惠成王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索隐云:‘以后更无晋事。’) 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水经·沁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史记》索隐引‘武侯元年,封公子缓。赵侯种、韩懿侯伐我,取蔡’。年与人地名俱讹。) 七年,王陟。(《史记·周本纪》:‘七年,烈王崩。’) 我师伐赵,围蜀阳。(《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惠成王伐赵,围浊阳。’) 齐田寿帅师伐我,围观,观降。(《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年,齐田寿帅师伐我,围观,观降。’) 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史记·魏世家》集解引《纪年》:‘惠王二年,魏大夫王错出奔韩。’) 显王(《史记·周本纪》:‘烈王崩,弟扁立,是为显王。’) 元年癸丑。(《史记·六国表》显王元年。集解:‘徐广曰:癸丑。’) 郑城邢丘。(原注:自此韩改称曰郑。《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年,郑城邢丘。’) 秦子向命为蓝君。(《水经·渭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 二年,河水赤于龙门三日。(《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四年,河水赤于龙门三日。’) 三年,公子景贾帅师伐郑,韩明战于韩,我师败逋。(《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惠成王五年,公子景贾帅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逋。’) 四年夏四月甲寅,徙邦于大梁。(《水经·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汉书·高帝纪》注引亦作‘六年’。《史记·魏世家》集解、《孟子》正义引皆作‘九年’。) 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汉书·地理志》注臣瓒引《纪年》:‘梁惠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左·哀十四年》疏引‘发’作‘废’。) 于越寺区弟思弑其君莽安,次无颛立。(《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诗铭案:‘引纪年’三字原脱。]‘无余之十二年,寺区弟思弑其君莽安,次无颛立。’) 五年,雨碧于郢。(《御览》八百九、《广韵》二十二皆引《纪年》:‘惠成王七年,雨碧于郢。’) 地忽长十丈有余,高尺半。(《御览》八百八十引《纪年》:‘梁惠成王七年,地忽长十丈有余,高尺半。’) 六年,我师伐邯郸,取列人;我师伐邯郸,取肥。(《水经·浊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人;伐邯郸,取肥。’) 雨黍于齐。(《御览》八百七十七引《史纪》:‘梁惠成王八年,雨黍于齐。’) 七年,我与邯郸赵榆次、阳邑。(《水经·洞涡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九年,与邯郸榆次、阳邑。’) 王会郑厘侯于巫沙。(《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九年,王会郑厘侯于巫沙。’) 八年,入河水于圃田,又为大沟而引圃水。(《水经·渠水注》引《纪年》:‘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 瑕阳人自秦导岷山青衣水来归。(《水经·青衣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年,瑕阳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来归。’) 九年,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水经·沁水注》引《纪年》:‘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不云何年。) 十年,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 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 郑取屯留、尚子。(《水经·浊漳水注》、《御览》一百六十三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涅。’) 十一年,郑厘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地。我取枳道,与郑鹿。(《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一年,郑厘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道。我取轵道,与郑鹿。’此误为显王十一年事。) 王及郑厘侯盟于巫沙,以释它阳之围,归厘于郑。(《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三年,王及郑厘侯盟于巫沙,以释宅阳之围,归厘于郑。’) 十二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厘侯来朝。(《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四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厘侯来朝。’) 于越子无颛卒,是为菼蠋卯,次无疆立。(《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无颛八年薨,是为菼蠋卯。’) 十三年,邯郸成侯会燕成侯于安邑。(《史记·六国表》集解引《纪年》:‘惠王十五年,邯郸成侯会燕成侯于安邑。’) 十四年,秦公孙壮伐郑,围焦城,不克。(《水经·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伐郑,围焦城,不克。’) 秦公孙壮帅师城上枳、安陵、山民。(《水经·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帅师城上枳、安陵、山氏。’) 邯郸伐卫,取漆富丘,城之。(《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取漆富丘,城之。’) 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水经·鲍丘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 十五年,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 东周与郑高都。(《水经·伊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东周与郑高都、利。’) 郑厘侯来朝中阳。(《水经·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郑厘侯来朝中阳。’) 宋景鼓、卫公孙仓会师,围我襄陵。(《水经·淮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 十六年,王以韩师、诸侯师县于襄陵。(《水经·淮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八年,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 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水经·淮水注》引《纪年》:‘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与前事同年。) 邯郸之师败我师于桂陵。(原注:秦伐韩阏与,惠成王使赵灵破之。不知是何年。《史记·魏世家》索隐:‘梁惠成王十八年,赵又败魏桂陵。’) 十七年,燕伐赵,围浊鹿。赵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水经·滱水注》引《纪年》:‘燕人伐赵,围浊鹿。赵武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梁。’不云何年。) 晋取玄武、濩泽。(原注:即雷泽,舜渔处。《水经·沁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晋取玄武、濩泽。’) 十八年,齐筑防以为长城。(《水经·汶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 十九年,王如卫,命公子南为侯。(《水经·汝水注》、《史记·周本纪》集解、《汉书·武帝纪》注引《纪年》:‘子南劲朝于魏,后惠成王如卫,命子南为侯。’不云何年。) 二十年。 二十一年,魏殷臣、赵公孙裒伐燕,还取夏屋,城曲逆。(《水经·滱水注》引《纪年》:‘魏殷臣、赵公孙裒伐燕,还取夏屋,城曲逆。’不云何年。) 二十二年壬寅,孙何侵楚,入三户郛。(《水经·丹水注》引《纪年》:‘壬寅,孙何侵楚,入三户郛。’不云何年。) 楚伐徐州。(《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越子无颛薨,后十年,楚伐徐州。’) 二十三年,魏章帅师及郑师伐楚,取上蔡。(《水经·汝水注》引《纪年》:‘魏章率师及郑师伐楚,取上蔡。’不云何年。) 孙何取□阳。(《水经·颍水注》引《纪年》:‘孙何取□阳。’不云何年。) 秦孝公会诸侯于逢泽。(《史记·六国表》显王二十七年,秦孝公会诸侯于泽。集解:‘徐广曰:“《纪年》作逢泽。”’《水经·渠水注》同。) 绛中地○,西绝于汾。(《水经·汾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五年,绛中地坼,西绝于汾。’) 二十四年,魏败韩马陵。(《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惠成王二十六年,败韩马陵。’)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穰庛帅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水经·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苴帅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 与齐田锛战于马陵。(《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纪年》:‘二十八年,与齐田锛战于马陵。’《孙子吴起列传》索隐引作‘惠成王二十七年十二月’,乃《纪年》本文,《魏世家》索隐作‘二十八年’,则改从周正。) 二十七年五月,齐田锛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水经·泗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九年五月,齐田锛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 九月,秦卫鞅伐我西鄙。(《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九年五月,齐田锛伐我东鄙。九月,秦卫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郸伐我北鄙。王攻卫鞅,我师败绩。’) 十月,邯郸伐我北鄙。(见上。) 王攻卫鞅,我师败逋。(见上。) 二十八年,城济阳。(《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济阳。’) 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尚。(《水经·浊漳水注》、《路史·国名纪》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商。’) 二十九年,邳迁于薛。(《水经·泗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迁于薛。’《史记》索隐引同,正义引作‘三十年’。) 三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水经·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 三十年。 三十一年,秦苏胡帅师伐郑,韩襄败秦苏胡于酸水。(原注:不知何年,附此。 重出。) 三十二年。 三十三年,郑威侯与邯郸围襄陵。(《史记·韩世家》索隐引《纪年》:‘威侯七年,与邯郸围襄陵。’当在显王四十二年。) 三十四年,魏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纪年》:[诗铭案:‘纪年’二字原脱。]惠王三十六年,改元,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史记·魏世家》集解:‘今案《古文》:“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改元后十七年卒。”’) 王与诸侯会于徐州。(《史记·六国表》魏襄王元年,与诸侯会徐州以相王。) 于越子无疆伐楚。(《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越遂释齐而伐楚。’) 三十五年,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围纶氏。(原注:不知何年,附此。《水经·伊水注》、《后汉书·黄琼传》注、《路史·后纪》十三引《纪年》:‘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围纶氏。’皆不云何年。) 三十六年,楚围齐于徐州,遂伐于越,杀无疆。(《史记·六国表》显王三十六年,楚围齐于徐州。《越王句践世家》:‘楚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吴故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徐广曰:‘周显王之四十六年。’案《六国表》,‘四十六年’乃‘三十六年’之讹,此本《表》言之。) 三十七年。 三十八年,龙贾及秦师战于雕阴,我师败逋。(《史记·魏世家》:‘襄王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 王会郑威侯于巫沙。(《史记·韩世家》索隐引《纪年》:‘成侯七年,王会郑威侯于巫沙。’此较前四年。) 三十九年,秦取我汾阴、皮氏。(《史记·六国表》显王四十年,魏襄王六年,秦取我汾阴、皮氏。) 四十年。 四十一年,秦归我焦、曲沃。(《史记·六国表》显王四十年,魏襄王八年,秦归我焦、曲沃。) 四十二年,九鼎沦泗,没于渊。(《史记·封禅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九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其后百一十五年而秦并天下。’案:此距秦并天下一百五年。) 四十三年。 四十四年。 四十五年,楚败我襄陵。(《史记·六国表》显王四十六年,楚败魏襄陵。) 四十六年。 四十七年。 四十八年,王陟。(《史记·周本纪》:‘四十八年,显王崩。’) 【本文分页】[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文章作者: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