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类:国学典籍 / 将苑〗〖阅读选项〗 |
|
习练
【原文】
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则士不可不教,教之以礼义,海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然后习之,或陈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
【译文】
如果军队士兵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一百名士兵也抵不上敌人的一个士兵;如果军队士兵受到了应有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一名士兵就可抵挡百名敌人的进攻。所以孔子说:“百姓没有受到教育和训练就去参加战斗,这是让他们去送死。”“让贤德的人用七年的时间来教育和训练百姓,他们马上可以投入战斗,并且个个都勇猛善战!”这就是说想让百姓投入战斗,在出征之前不能不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训练时,要使百姓明白什么是礼,什么是义,要训练、教诲他们有忠信的思想,要讲明赏罚的界限,用赏罚来制约督促他们的行为,使他们自觉上进。然后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列队与解散,坐下起立,行进立定,前进后退,解散与集合,使他们能整齐划一,井然有序。象这样一教十,十教百,百教千,千教万,就可以使整个三军受到训练,最后再让将士接受战术训练就可以在战场上打败敌人了。
【解析】
《习练》一文,专门论述军队训练问题。文章先从正反两方而论述了平时训练的重要性,并引用儿子的话:“不经训练而让士兵去打仗,这是让士兵去送死!”清楚他说明了平时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不但论述了训练的重要性,而且说明了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为从事训练的将领提供了很有参考价值的提示。
诸葛亮首先提出的训练内容是“礼义、忠信”,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其次是“典刑”及“赏罚”,也就是军纪军舰教育;最后才是队列、战阵等军事训练。强调首先进行品德教育,培养一支有觉悟、有思想,懂得为什么而战的军队,确实十分重要,在解放战争时期,许多国民党士兵毫无斗志,不堪一击。可是,当他们投降或被俘后参加到人民军队的行列之后,经过人民解放军的诉苦教育,很快懂得了人民军队和反动军队的本质区别,明白了人民军队是为穷苦百姓的翻身解放而战,他们便象变了一个人似的,有了斗志,有了勇气,很多解放战士还成了战斗英雄,立了大功。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
至于训练方法,文章中的一个见解特别值得提出,这就是作者说的,“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这和我们现在说的群众性练兵方法是一致的,先训练骨干,再由骨干训练他人,逐步扩大,互帮互学,这是我们人民军队的重要经验之一,而诸葛亮在那个帝王将相主宰一切,把群众视为群氓的时代,就提出了这种训练方法,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诸葛亮正是运用这种练兵方法而创造了奇迹。刘备一败再败,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去投靠刘表,驻扎新野,兵微将寡。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迅速招募了3000民兵,突击训练。这时,曹操派夏侯惇领兵10万,浩浩荡荡杀奔新野。诸葛亮就是用这3000兵力,出奇制胜,在博望坡火烧曹军,杀得10万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损失殆尽。这一仗,除了诸葛亮用兵神奇等等之外,他在极短时间内,把3000民兵训练成足以和训练有素的曹军对抗并取胜的军士,也是创造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能在极短时间内训练好3000民兵,大概就是运用了群众性练兵方法吧!
当然,训练军事技术还应有的放矢,从实战出发,提高军民的作战本领。郑成功训练军兵就很有特色。他挑选水军兵士,先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只有那些能手持大刀或鸟铳枪而能在海里游泳,并能将胸膛露出水面的人才能入选。在水军操练时,郑成功要求极严,将领站在指挥台上用旗号或螺号声指挥,在能看见旗号的距离内用旗号:看不见旗号之处,则用螺号声指挥。将士们在海中操练,跳跃起落,矫捷非常,犹如在地面上一般,郑成功一旦发现水军将领不和水军士兵一样赤脚的,便严加斥责。郑成功亲自向陆军士兵传授五梅花操阵法等战术,日夜督促操练,他还训练了一支精锐的“虎卫亲军”,号称“铁人”。能入选“虎卫亲军”,那可不是容易事,据说只有能举起演武场上重达300斤的石狮子才行。这支队伍的兵士全都头戴铁面具,身穿铁臂铁裙,手持大刀,身背弓箭,既能远攻,又能近战,锐不可当。就是凭着训练有素的水陆军和“铁人”,再加上善于用兵,郑成功屡败清军,并大败荷兰侵略军,收复了台湾。
对于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建设。诸葛亮所论述的训练原则也有广泛的适用价值。当今各种生产都在运用各种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成果,这与从前的手工生产完全不同。现代生产对技术要求很高,不经过专门培训的是不能胜任的。因此,世界各国的企业都重视职工培训。在一定意义上说,职工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工作态度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命运。许多著名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精神,一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与诸葛亮所提是一脉相通的。
|
文章作者:诸葛亮 更新日期:2011-01-02 |
〖文章浏览:〗〖打印文章〗〖发送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