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类:国学典籍 / 将苑〗〖阅读选项〗 |
|
北狄
【原文】
北狄居无城郭,随逐水草,势利则南侵,势失则北遁,长山广晴,足以自主,饥则捕兽饮乳,寒则寝皮服裘,奔走射猎,以杀为务,未可以道德怀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汉不与战,其略有三:汉卒且耕且战,故疲而怯,虏但牧猎,故逸而勇,以疲敌逸,以怯敌勇,不相当也,此不可战一也。汉长于步,日驰百里,虏长子骑,日乃倍之,汉逐虏则运粮负甲而随之,虏逐汉则长驱疾骑而运之,运负之势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战二也,汉战多步,虏战多骑,争地形之势,则骑疾子步,迟疾势悬,此不可战三也。不得已,则莫若守边。守边之道,拣良将而任之,训锐士而御之,广营田而实之,设烽堠而待之,侯其虚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谓资不费而寇自除矣,人不疾而虏自宽矣。
【译文】
北方地区的游猎民族,没有固定的处所,哪里水草丰富,他们就到哪里去居住,遇到有利的形势,他们就南下入侵中原;反之,如果他们没有充足的力量就逃避到更远的北方。他们凭借险要的阴山和广阔的沙漠,有较强的自卫能力。饥饿的时候,捕食野兽,喝兽乳,寒冷的时候,用兽皮作成衣彼,每日奔走射猎,以捕杀动物为每天必做的事情。这样的民族,既不能被道德感化,也不会因战争所臣服。汉朝不对他们用兵,理由有三点,一是汉朝的士兵一面耕作一面战斗,故十分疲惫胆怯,北方的民族以狩猎为生,过的是游牧生活,安闲而勇敢,以汉军的疲惫对抗北狄的安闲,以汉军的胆怯对抗北狄的勇敢,是无法取胜的,二是汉军以步兵为主,每日只能行程百里,而北狄擅长骑马,每日的行程数倍于汉军,汉朝士兵追击北狄时要携带所有的粮饷和销甲,而北狄追击汉军时用战马就运载了这些军需品,双方的运输形式不同,互相追击的速度也不相等。三是汉朝士兵徒步作战,北狄以轻骑作战,双方争夺最好的地势,总是骑兵快于步兵,速度悬殊很大。所以对付北狄,不能用战争的办法,最好的方式为守卫边疆。派遣将士戍边,要选择贤能的人作将帅,训练精锐的士兵进行防御,大规模地屯田种粮使仓库充实,设置烽火台探望敌情,等到北狄内部虚弱时就乘机而入,乘其势力衰竭时一举打败他。这样的话,不必动用大多的人力、物力就能使北狄自取灭亡,也不必兴师动众,因北狄入侵边境出现的紧张局势就会松缓下来。
【解析】
《北狄》一文正确地分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性,并比较了汉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优劣,从而提出了守边之道:派良将戍边,训练精兵实行屯田策略,以逸待劳,待机破敌。诸葛亮没有亲自对付过北狄,但历朝多实行诸葛亮提出的策略,证明这个策略是正确的。
从西汉到东汉,尽管其中如汉武帝曾多次征讨匈奴,当时的几位名将,如李广、卫青、霍去病等也曾战功显赫,但正如诸葛亮所分析的北狄的特性,都不能根本解决北方的问题,基本情况仍是汉军势大时,匈奴便遁去,汉军兵势减弱时,匈奴又入侵。因此,在汉朝400年统治期间,基本上执行了三项策略,移民屯田、修城筑墙、嫁女和亲,也就是诸葛亮文中所说的守卫边疆之策,得以保障北方边疆基本安全。
到了唐朝初年,北狄主要是突厥,也曾多次入侵,在李世民刚登上皇位时,还曾直逼长安。唐太宗李世民恩威并用,使突厥内部发生分裂,并乘其力量削弱之机,出动大军一举扫平了东突厥。原来,当突厥首领颌利可汗领兵直逼长安时,唐太宗己看出了突厥的内部问题,“我看那突厥军兵,人数虽多,但部伍不整,他们君臣上下,只知索求贿赂。当颌利请求订立和约时,他自己单独留在渭水西边,而他的重要官员却纷纷前来拜见我,我如乘机诱使他们上钩,必可将其捉住,并可杀突厥兵一个片甲不留。”唐太宗鉴于唐朝政权刚刚建立,百姓苦于多年战乱,所以暂时允许订立盟约。经过几年休养生息,唐朝国力大增,而突厥却内部纷争不断,出现了十五个部落权力中心。其中的几个部落相继叛离颌利可汗,颉利派突利可汗带兵征讨,突利吃了败仗,颉利不但责骂,而且加以鞭打和幽禁。突利生怨,便派使臣向唐廷求援。唐太宗对臣下说:“过去突厥很强大,拥兵百万,威逼华夏,无人敢当,他们便自觉了不起,骄横无道,自己丧失了民心。现在突厥穷困到自动请求入朝称臣的地步,我不能不高兴了。”随后唐太宗便借颉利犯边之机,于贞观三年十一月,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统领大军北征。代州总督张公谨为副总管,还有名将李世蹠、薛万彻等任各道总管,分路进兵,总计有精兵10多万。唐朝大军所向无敌,直指碛石、铁山、扫平突厥,逼使突厥部落酋长献出颉利可汗。随后,大宗下诏,将突厥辖地划分为十州,封官治理,又设置定襄和云中两个都督府,统辖十州。从此,突厥辖地归入唐朝治下。唐太宗平定漠北,大大超过了其前历代君王的功绩。唐大宗能一举平定北狄,正如诸葛亮所说:“候其虚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
|
文章作者:诸葛亮 更新日期:2011-01-06 |
〖文章浏览:〗〖打印文章〗〖发送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