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类:国学典籍 / 将苑〗〖阅读选项〗 |
|
揣能
【原文】
古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胜负。主孰圣也?将孰贤也?吏孰能也?粮饷孰丰也?士卒孰练也?军容孰整也?戎马孰逸也?形势孰险也?宾客孰智也?邻国孰惧也?财货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观之,强弱之形,可以决矣。
【译文】
古代善于用兵的将领,往往能在掌握了敌我双方实力的虚实后就对双方交战的结果有了基本的认识。将帅在预料胜负的结果时需要了解的内容有:双方的君主哪一个比较圣明?双方的将领哪一个更为贤明有能力?双方的官吏哪一方更有能力?双方哪一方的粮草更力充足?双方中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双方的军容哪一方更为严整?双方的战马哪一方跑的快?双方哪一方占据的地势更为险要?双方哪一方的幕僚更有计谋?双方各有哪些可以畏惧的邻国?双方哪一方的国力更富有?双方哪一方的百姓生活更安定?通过比较上述几个方面,双方准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做出判断了。
【解析】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将帅谋略中的决策科学问题。文章指出,一名优秀的将帅,在作战之前,便能“揣其能而料其胜负”,也就是通过分析比较交战双方的优劣长短,便能预先料到战争的结果,这实际上既是对将帅决策能力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预策预谋的能力,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又是将领的决策须知,即要求将领在决策之前必须充分了解交战双方的相关情况,并对这些情况进行细致而科学的分析比较,在科学、准确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做出决策,杜绝任何主观、片面、武断、鲁莽的决策。
对于一身系千万人生命和国家安危的统兵将帅来说,懂得这种决策的根本原则,具备这种科学决策的素质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我国著名兵法家历来都十分重视这一条,孙子就有专文论述“知胜有五”,并提出了一句名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告诫决策者:“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诸葛亮在《揣能》一文中指明应分析比较的方方面面,正是关于战争胜负的诸项因素,阐明应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比较,要求统兵将帅详尽占有材料,科学分析材料,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决策。
正因为孙子提出,诸葛亮又加以论述的这一条决策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科学的,所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已成了世界各国军事家的共同信条,而且还不仅是军事家,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体育教练等等,也都把这一原则作为自己决策的根本原则。
从古至今,许多军事家的用兵实践一再证明,做到“知己知彼”,确实能“百战不殆”,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就在于对孟获及其民族的人性,该地的地理环境、地形特点及天候诸项均有了解,所以,不管孟获怎么变换策略,诸葛亮均能从容应对,让孟获七次被擒。当然,要做到知己知彼,那是要付出很大努力,很多辛劳才能做到的,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准确预测,正确决断,是因为他注重调查研究,多方侦察了解,占有大量材料,为科学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以诸葛亮第五次擒获孟获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孟获第四次获释后,与其弟会合。慑于诸葛亮军威,两人便前去投靠秃龙洞的朵思大王,企图依靠秃龙洞的天险困死蜀军,不战而胜。这个秃龙洞确实易守难攻,只有两条路可通,东北有一条平坦大道,土厚水甜,人马可以通行;西北有一条道路狭窄的山路,不仅难于行走,而且沿途毒蛇恶蝎为患,更为严重的是一到黄昏烟瘴笼罩,直至第二天巳、午时才散,一天只有未、申、西三个时辰可以通行。这条西北险路还有一个致命祸害,那就是“水不可饮”,沿途四处泉水皆为毒泉,诸如哑泉、灭泉、黑泉、柔泉等,人若饮用这种泉水,便会遭到杀身之灾。这条西北小路,实在是一条无法通行的绝路。孟获兄弟进入秃龙洞后,朵思大王便下令用木石把东北洞口堵死。当时正值六月盛夏,天气炎热,孟获又不出战,蜀军实在署热难耐。王平带领数百军兵探路,误饮哑泉之水,众军皆口不能言。处此困境,诸葛亮自驾小车,亲自前去侦察。他先察看了哑泉,知是毒泉。随后下车,攀藤附葛爬上山冈,到了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庙。诸葛亮叩拜祈祷一番,见庙内无人,便出庙察看。得知有位“万安隐者”能指点迷津。
第二天,诸葛亮带领众哑军走过羊肠小道,找到隐居的“万安隐者”,不但求得了走出险恶小路之法,而且治好了众哑军,“万安隐者”是孟获的兄长孟节,他反对孟获的作为,谏阻又不听,便隐居山中。孟节感念诸葛亮的仁政,所以倾力相助。经过这一番侦察求救,诸葛亮已是成竹在胸,便出了一支奇兵,兵不血刃而五擒孟获。
|
文章作者:诸葛亮 更新日期:2011-01-06 |
〖文章浏览:〗〖打印文章〗〖发送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