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类:国学典籍 / 将苑〗〖阅读选项〗 |
|
击势
【原文】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敌情而后图之。凡师老粮绝,百姓愁怨,军令小习,器械不修,计不先设,外救不至,将吏刻剥,赏罚轻懈,营伍失次,战胜而骄,可以攻之。若用贤授能,粮食羡余,甲兵坚利,四邻和睦,大国应援,敌有此者,引而计之。
【译文】
古代善于指挥战斗的将领,一定会首先打探敌人的情况,然后再采取相应的对策。凡是敌人处于下列情况就可以发起进攻:军队长期征战失去锐气,粮食供应不上;百姓对战争怨声不断;士兵不熟悉军中的各项法令;武器装备不充足;行动作战没有任何计划可言;战时孤立无援;将、官对部下列薄无度又暴敛资财;赏罚不清,士兵懈怠;阵营混乱,没有秩序;打了胜仗就骄傲自大。凡是敌处于下列情况,就应设法避开敌人,不可轻举妄动:能选派贤良之士辅助将帅,粮响充足有余,百姓生活安定,铠甲、兵器锐利精良,能与周边国家保持和睦友善的关系,又有大国作后盾。
【解析】
《击势》一文论述了“探敌情”的重要,要求将领先探明敌情,再定进退。临战必先探明敌情,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然而,如何探明,如何决策,就不是人人懂得,人人能处理好的了。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就在于,给将领提供了这方面的参考,文章详尽说明,对哪些敌军可以进攻,对哪些敌军则要避开。这些经验之谈,对临阵指挥的将领太有用了!
本文论述的“探敌情”,还不是临敌作战时的那种对敌侦察,而是在决定对敌用兵之前对敌国,敌军的情势的全面了解,以衡量是否可以战而胜之,这种战前调查,周密分析、衡量是非常重要而必要的,盲目决策、轻易出兵是非常危险的举动。
当关羽和张飞先后被杀之时,刘备只知兄弟义气,不听诸葛亮和其他文武大臣的一再谏阻,亲自统率70万大军征讨东吴,最初几战连连得胜。但后来孙权拜年轻而又博学多才。深借韬略的陆逊为统领东吴三军的大都督。右护军镇西大将军,加封为娄侯,赐予宝剑印绞,让其全权统领吴国六郡八十一州及荆楚各路军马。当细作把东吴重用陆逊的情报报告刘备,马良又作了介绍之后,刘备却只知意气用事,还说:“要活捉”陆逊,并不听马良谏阻,当即传令进兵。一意孤行。后来,陆逊先用坚守不出的战术消磨蜀军士气,随后又火烧刘备的700里连营,大败刘备的70万大军,结果,刘备也命丧白帝城。刘备被兄弟之情蒙住了眼睛,吃了大败仗,从反面证明诸葛亮的论断“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敌情而后图之”,是用兵将领必须谨记、遵循的用兵之道。
曹操在对袁绍用兵时就不象刘备这样盲动。他以少胜多,在官渡大破袁绍之后,众将劝曹操马上进攻冀州,彻底消灭袁绍,曹操却认为冀州粮食充足,审配又有计谋,不可能很快攻下冀州。于是决定秋后再用兵。正当曹操和众将计议之际,荀彧派人送信来,报说刘备亲自领兵乘虚来攻许昌,请曹操速速回兵,这个决策说明曹操懂得用兵之道。如果他贸然出击,必定难于很快攻下,反被刘备有机可趁,后果将会十分严重。后来,袁绍死了,袁绍的三个儿子争夺权位,大动干戈,自相残杀,袁谭不敌袁尚,派人前去向曹操请降。曹操这才趁袁家内乱之机出兵而一举击败袁尚,夺下冀州,然后又打败了反复无常的袁谭,并进而一举平定北方,建立了巩固的后方。
|
文章作者:诸葛亮 更新日期:2011-01-06 |
〖文章浏览:〗〖打印文章〗〖发送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