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类:国学典籍 / 将苑〗〖阅读选项〗 |
|
察情
【原文】
夫兵起而静者,恃其险也;迫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车来也;尘上卑而广者,徒来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半进而半退者,诱也;杖而行者,饥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币重而言甘者,诱也。
【译文】
将帅领兵打仗需要根据一些现象判断敌人的真实情况。如果敌人在与我军交战时按兵不动,一定是凭借了险要的地势;如果敌人不断地向我军挑战,一定是想引诱我军首先出击;看到树木无风而动,一定是敌人的战车悄悄驶来;看到尘土低飞而且范围很广,肯定是敌人的步兵正在进袭途中;当敌人言辞强硬而且做出向我军进攻的样子时,一定是在准备撤退;当敌人忽而前进,忽而后退时,就是在引诱我军进击;发现敌军扶杖而行、萎靡不振,敌人肯定已经饥饿难忍;发觉敌人对有利的时机不加以利用,则敌人肯定已相当疲劳,无力再进;飞鸟在敌军的阵地群集栖飞,则表示敌军阵营已开始空虚;夜间听到敌军阵地喧哗吵闹的声音,则表示敌人内部对战争十分恐惧害怕;敌人的军队涣散,混乱不堪,是因为敌军主将正失去应有的威势;敌军的旗帜混杂纷乱,表示敌军内部已经大乱;敌军的将、官不断地发怒,则表示战争形势的发展使他们感到无可奈何,敌人对取胜已失去信心;敌军奖赏过频,刑罚过繁,表示敌军主帅已无力扭转自己内部的混乱和士兵不服从将帅命令的局面;当敌人派遣使者低声下气地来求和时,则表示敌军想停战;如果敌人送来贵重的物品,说尽甜言蜜语,则表示敌军想私下讲和。
【解析】
《察情》是专门说明如何分析敌情的文章。诸葛亮把敌情分力十六种类型,一一说明各类敌情的表征和判断门道。诸葛亮分析得如此细致准确,是他多年潜心研究心血的结晶,是他多年带兵打仗宝贵经验的总结,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临阵指挥的将领仔细研读,必定受惠良多。仔细研读《察情》,不但能帮助统兵将领正确判断敌情,采取恰当对策,克敌制胜,而且还有助于统兵将领制造假象,迷惑敌军,实现自己的战略部署。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进行蟠龙战役前,组成一个团的兵力,担任诱敌任务,要把胡宗南部队的主力引到远离蟠龙的绥德去,以便于野战军主力消灭蟠龙之敌。当时团长这样交待担任诱敌任务的同志:“要学会摸敌人的脾气嘛!这多时,敌人找不见我们的主力部队,急得眼都红了。你们背敌人北上的部队,故意暴露一下子,敌人准会跟踪追击。当然,这次任务完成得好不好,还看你们心眼多不多。打比方,你们是边打边退的,那么,打的时候要像打的样子,退的时候也要像退的样子。要不,敌人就会怀疑你们有鬼。你们最好沿途有计划地丢弃一些烂鞋、烂衣服、破枪、子弹带……如果捉到俘虏,也睁着眼睛让他们跑掉,让他们回去报告你们的行踪和狼狈的样子。我们家乡话说:‘卖什么唱什么,装什么像什么。’对敌人不能讲老实。”团长这一段话可说是深得诱敌战术之精华,正如诸葛亮所说“半进而半退者,诱也。”这支诱敌部队还真行,打起来真像要与敌军拼命,退起来又像真吃了败仗一般乱七八糟退走,不但扔背包,有的还把战士视作生命的臂章撕碎了丢弃,就这样,十几万敌军一直彼牵到了绥德仍被蒙在鼓里,敌军司令官还得意洋洋地给他们的胡长官发电报称已“收复战略要地绥德……、正在敌军得意之时,我军围歼蟠龙蒋军的枪声打响了,敌军将领才如梦初醒,可是已为时晚矣!
|
文章作者:诸葛亮 更新日期:2011-01-06 |
〖文章浏览:〗〖打印文章〗〖发送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