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资料 电脑软件 手机软件 网站源码




    本 站 搜 索
   推 荐 文 章        More...
《颜氏家训》前言
  前言   颜氏家训──人..
《百战奇法》序言 目录
  序言   《百战奇法》是..
《孝经》评价
  评价   《孝经》堪称一..
《孝经》导读
  导读   《孝经》是一部..
《弟子规》详解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孙子兵法》前言
  前言   《孙子兵法》是..
    文 章 阅 读 排 行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
《商君书》更法第一
  更法第一   孝公平画,..
《张子正蒙》乾稱篇第十七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
《帝范》君体第一
帝者,天之一名。以形体谓之天,以..
《传习录》卷下 门人陈九..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王..
《传习录》简介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由王..
 文 章 信 息
《传习录》卷下 门人陈九川录 戒惧恐惧在心念
评论()〗〖留言〗〖收藏
〖文章分类:国学典籍 / 传习录〗〖阅读选项
  【原文】

  九川问曰:“伊川说到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处,门人已说是泄天机。先天致知之说,莫亦泄天机太甚否?”

  先生曰:“圣人已指以示人,只为后人掩匿,我发现耳,何故说泄?此是人人自有的,觉来甚不打紧一般,然与不用实功人说,亦甚轻忽,可惜彼此无益。与实用功而不得其要者提撕之,甚沛然得力。”

  又曰:“知来本无知,觉来本无党 。然不知则遂沦理。”

  先生曰:“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后又戒九川云:“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译文】

  九川问:“当程颐说到‘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时,门人都说他泄露了天机。先生的致知学说,是不是也过多地泄露了天机。”

  先生说:“圣人早就把致良知告诉了世人,只是后人把它隐匿了,而我使他重新显露而已,怎能说这是泄露天机?致知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虽觉察到也不能引起重视。因而,我向没有切实用功的人说致知,他不屑一顾,我可惜互相无益处。我向切实用功但把握不住要领的人揭示致知,他感到获益匪浅。”

  先生接着说:“理解了,才明白本无知;感觉了,才明白本无觉。然而,不知就会沉沦 埋没。”

  先生又说:“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如此才是正确的。”后来他又告诉九川说:“和朋友一起探讨学问,应该委曲谦让,宽厚待人。”

  〔评析〕

  明代武宗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王陽明提出了“致良知”的观点。这是他对自己政治实践的理论总结。“致良知”是陽明先生一生中最为得意的理论发明,他自称是“千古圣圣相传的一点真骨血”、“孔门正法眼藏。”

  【原文】

  九川卧病虔州。先生云:“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

  对曰:“功夫甚难。”

  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九川问:“自省念虑,或涉邪妄,或预料理天下事。思到极处,井井有味,便缱绻难屏。觉得早则易,觉迟则难。用力克治,愈觉捍格。惟稍迁念他事,则随两忘。如此廓清,亦似无害。”

  先生曰:“何须如此,只要在良知上著功夫。”

  九川曰:“正谓那一时不知。”

  先生曰:“我这里自有功夫,何缘得他来。只为尔功夫断了,便蔽其知。既断了,则继续旧功便是,何必如此?”

  九川曰:“真是难鏖,虽知,丢他不去。”

  先生曰:“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九川问:“此功夫却于心上体验明白,只解书不通。”

  先生曰:“只要解心。心明白,书自然融会。若心上不通,只要书上文义通,却自生意见。”

  【译文】

  在虔州时,九川病倒了。先生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格正也很困难,你感觉如何?”

  九川说:“功夫的确很难。”

  先生说:“常保快乐即为功夫。”

  九川问:“我反省自己的念头思虑,有时觉得邪妄歪曲,有时想去治理天下大事。思考到终极时,也津津有味,达到难分难舍的地步而难以摒弃了。这种情况发觉得早还容易去掉,发觉迟了就难以排除。用力抑制,更觉格格不入。唯有将念头转移,方能把这种现象全部清理出去。如此清净思虑,似乎也无妨害。”

  先生说:“何必如此,只要在良知上下功夫就够了。”

  九川说:“我讲的正是良知还未知的情况。”

  先生说:“我这里自有功夫,岂会有不知的现象。只因你的功夫间断了,你的知就被蒙蔽了。既然间断,还继续用功就了,为何非要如你说的那样?”

  九川说:“几乎是一场恶战,虽然明白,仍不能扔掉。”

  先生说:“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容易取胜,就是大贤人。”

  九川问:“这功夫只能在心上体会明白,则不能解释书上的文义。”

  先生说:“只用在心上解释。心理解了,书上的文义自然融汇贯通。

  若心不理解,只去解释书上的文义,相反只会使人有牵强附会的感觉。”

  〔评析〕

  陽明先生强调从心上理解书上的文义。“吾心之良知”为世界之本体。这与先秦思孟学派的“尽心知性知天”,南宋陆九渊的“宇即就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理论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他把这些观点上升到了心与物、心与理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


【本文分页】[1][2][3][4][5][6][7][8][9]
文章标签:传习录  王阳明  
文章作者:明·王阳明  文章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3-05-10
〖文章浏览:〗〖发送文章〗〖打印文章
上下篇章 ·《传习录》卷下 右南大吉录 启蒙之道2023-05-10
·《传习录》卷下 门人黄直录 过分矜持亦弊端2023-05-10
·《传习录》卷下 门人黄修易录 生之谓性2023-05-10
·《传习录》卷下 门人黄省曾录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2023-05-10
相关文章 ·《传习录》卷中 答陆原静书 元神 元气 元精2023-05-10
·《传习录》卷中 答欧阳崇一 万物皆备于我心2023-05-10
·《传习录》卷中 答罗整庵少宰书 正心诚意2023-05-10
·《传习录》卷中 答聂文蔚 人即天地之心2023-05-10
·《传习录》简介2023-05-09
·《传习录》卷上 徐爱录 心即是理2023-05-09
〖文章阅读说明〗
·本站大部分文章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本站即做删除处理。
·本站法律法规类文章转载自[中国政府网(www.org.cn)],相关法律法规如有修订,请浏览[中国政府网]网站。
·本站转载的文章,不为其有效性,实效性,安全性,可用性等做保证。
·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意见建议,请联系[网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