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站 搜 索 |
文 章 阅 读 排 行 |
|
文 章 信 息 |
 |
《围炉夜话》全文 |
|
|
〖文章分类:国学典籍 / 围炉夜话〗〖阅读选项〗 |
|
101、先贤格言立身准则,他人行事又作规箴
【原文】多记先正格言,胸中方有主宰;闲看他人行事,眼前即是规箴。
【注释】先正:指先圣先贤。规箴:规是画图的器具,箴具有规劝性质的文体。规箴是指可以规正我们行为的道理。
【译文】多多记住先圣先贤立身处世的训辞,心中才会有正确的主见。旁观他人做事的得失,便可作为我们行事的法则。
102、身为重臣而精勤,面临大敌犹奕棋
【原文】陶侃运甓官斋,其精勤可企而及也;谢安围棋别墅,其镇定非学而能也。
【注释】陶侃:晋鄱阳人,为人明断果决,任广州刺史时,经常运砖修习精勤。甓:砖的一种。可企而及:能够做至意思。谢安:晋阳夏人,淝水之役,前秦符坚投鞭断流,人心为之惶惶,当时谢安为征讨大都督,丝毫不惊慌,闲时仍与友人在别墅下棋,镇定如常,最后他的侄儿谢玄大破符坚于淝水。
【译文】晋代的名臣陶侃,在闲暇的时候,仍然运砖修习勤劳,这种精勤的态度,是我们做得到的。晋代名相谢安,在面临大敌时,仍然能和朋友从容不迫地下棋,这种镇定的功夫,就不是我们学得来的。
103、以美德感化人,让社会更祥和
【原文】但患不肯济人,休患我不能济人;须使人不忍欺我,勿使人不敢欺我。
【注释】济人:救济别人。
【译文】只怕自己不肯去帮助他人,不怕自己的能力不够。应该使他人不忍心欺侮我,而不是因为畏惧我,所以才不敢欺侮我。
104、幸福可在书中寻求,创家立于教子成材
【原文】何谓享福之才,能读书者便是;何谓创家之人,能教子者便是。
【注释】创家:建立家庭。
【译文】什么叫做能享福的人呢?有书读且能从中得到慰藉的人就是。什么叫做关于建立家庭的人呢?能够教育出好子弟的人就是。
105、教子勿溺爱,子堕莫弃绝
【原文】子弟天性未漓,教易入也,则体孔子之言以劳之(爱之能勿劳物),勿溺受以长其自肆之心。子弟习气已坏,教难行也,则守孟子之言以养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勿轻弃以绝其自新之路。
【注释】未漓:尚未变得浇漓。自肆:自我放纵。
【译文】当子弟的天性尚未受到社会恶习感染,而变得浇漓时,教导他是不难的,因此应以孔子“爱之能勿劳乎”的方式去教导他,而不要太过分溺爱,增长了他自我放纵的心。当子弟习性已经败坏,不易教导时,要依孟子“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的方式教他,不要轻易地放弃,使他失去了自新的机会。
106、若成事业,不可无识
【原文】忠实而无才,尚可立功,心志专一也;忠实而无识,必至偾事,意见多偏也。
【注释】偾事:败坏事情。
【译文】如果一个人竭心尽力,虽没有什么才能,只要专心一志在工作上,还是可以立下一些功劳。相反的,如果一个人忠心卖力,却没有什么知识,必定会产生偏见,将事情弄砸的。
107、有时勿忘无时,踏实胜于侥幸
【原文】人虽无艰难之时,却不可忘艰难之境;世虽有侥幸之事,断不可存侥幸之心。
【注释】侥幸:意外获得。
【译文】人即使处在顺逆的环境中,也不可忘却人生还有逆境的存在。世上虽然偶然会有意外收获的例子,但是心中不可抱着不劳而获的想法。
108、心静则明,品超斯远
【原文】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
【注释】品超斯远:品格高超则能远离世事的纠缠。
【译文】心能寂静则自然明澈,就像静止的水能倒映事物一般;品格高超便能远离物累,就像无云的天空能一览无遗一般。
109、读书人贫乃顺境,种田人俭即丰年
【原文】清贫乃读书人顺境,节俭即种田人丰年。
【注释】丰年:米谷收成丰盛的年头。
【译文】对于读书人而言,清高而贫穷才是顺逆的日子;而对于种田的人而言,只要省吃俭用,就是丰收的年头。
110、讲求正直,莫入浮华
【原文】正而过则迂,直而过则拙,故迂拙之人,犹不失为正直。高或入于虚,华或入于浮,而虚浮之士,究难指为高华。
【注释】迂:不通世故,不切实际。
【译文】做人太过方正则容易不通世故,行事太过直率则显得有些笨拙,但这两种人还不失为正直的人。理想太高有时会成为空想,重视华美有时会成为不实,这两种人到底不能成为真正高明美好的人。
111、异端为背乎经常,邪说乃涉于虚诞
【原文】人知佛老为异端,不知凡背乎经常者,皆异端也;人知扬墨为邪说,不知凡涉于虚诞者,皆邪说也。
【注释】异端:不同于一般想法的学说或人。
【译文】人们都认为佛家和老子的学说不同于儒家的正统思想,然而却不知凡是于常理有所不合的,都有背于儒家思想。人们都知道杨朱和墨子的学说是旁门左道,却不知只要内容荒诞虚妄的,都是不正确的学说。
112、亡羊尚可补牢,羡鱼何如结网
【原文】图功未晚,亡羊尚可补牢;浮慕无成,羡鱼何如结网。
【注释】浮慕:表面上仰慕。
【译文】想要有所成就,任何时候都不嫌晚,因为就算羊跑掉了,及早修补羊圈,事情还是可以补救的。羡慕是没有用的,希望得到水中的鱼,不如尽快地结网。
113、道本足于身,境难足于心
【原文】道本足于身,切实求来,则常若不足矣;境难足于心,尽行放下,则未有不足矣。
【注释】尽行:完全。
【译文】真理原本就存在我们的自性之中,充实而无所缺乏,如果还不断地追求,仍然会感不足。外在的事物很难令人心中的欲念满足,倒不如全然放下,那么也就不会觉得不足了。
114、读书要下苦功,为人要为人好
【原文】读书不下苦功,妄想显荣,岂有此理?为人全无好处,欲邀福庆,从何得来?
【注释】显荣:显达荣耀。
【译文】读书若没有下功夫苦读,却非分地想要显达荣耀,天下哪里有这种道理呢?做人对他人毫无一点好处,却妄想得到福分和喜事,问题是没有付出,这些福分根本无处生起,又能从哪里得来呢?
115、有错即改为君子,有非无忌乃小人
【原文】才觉己有不是,便决意改图,此立志为君子也;明知人议其非,偏肆行无忌,此甘心为小人也。
【注释】改图:改变方向,变更计划。
【译文】刚觉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便毫不犹豫地改正,这就是立志成为一个正人君子的做法。明明知道有人在议论自己的缺点,仍不反省改过,反而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这便是自甘堕落的行为。
116、交友淡如水,寿在静中存
【原文】淡中交耐久,静里寿延长。
【注释】淡中:指君子之交淡如水。
【译文】在平淡之中交往的朋友,往往能维持很久。而在平静中度日,寿命必定绵长。
117、外事突来必熟思审处,家事瑕隙须忍让曲全
【原文】凡遇事物突来,必熟思审处,恐贻后悔;不幸家庭衅起,须忍让曲全,勿失旧欢。
【注释】贻:留下。衅起:有了瑕隙。
【译文】遇到突发的事情,一定要仔细地思考,慎重地处理,以免事后反悔;家中不幸起了瑕隙,必须尽量忍让,委曲求全,不要使过去的情感破坏无遗。
118、聪明勿外散,脑体要兼营
【原文】聪明勿使外散,古人有纩以塞耳,旒以蔽目者矣;耕读何妨兼营,古人有出而负耒,入而横经者矣。
【注释】纩:棉絮。旒:帽子前面下垂的饰带。负:扛着。耒:耕田用的农具。
【译文】聪明的人要懂得收敛,古人曾有用棉花塞耳,以帽饰遮眼来掩饰自己的聪明的举动。耕种和读书可以兼顾,古人曾有日出扛着农具去耕作,日暮手执经书阅读的行为。
119、腹饱身暖人民所赐,学无长进有负人民
【原文】身不饥寒,天未尝负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
【注释】长进:增长进步。
【译文】身体没有受到饥饿寒冷的痛苦,这是天不曾亏待我;若是我的学问无所增长进步,我有何颜面去面对天呢?
120、勿与人争,惟求己知
【原文】不与人争得失,惟求己有知能。
【注释】惟:只要。知:智慧。
【译文】不和他人去争名利上的成功或失败,只求自己在做事之时增长了智慧与能力。
121、依规做事要知规之所由,做事遵章莫要依样葫芦
【原文】为人循矩度,而不见精神,则登场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权变,则依样之葫芦也。
【注释】矩度:规矩法度。傀儡:木偶。章程:书面订定的办事规则。权变:通权达变。
【译文】如果为人只知依着规矩做事,而不知规矩的精神所在,那么就和戏台上的木偶没有两样;做事如果只知墨守成规,而不知通权达变,那么只不过是照样模枋罢了。
122、文章是山水化境,富贵乃烟云幻形
【原文】山水是文章化境,烟云乃富贵幻形。
【注释】化境:变化之境。
【译文】文章就如同山水一般,是幻化境界;而富贵就如同烟云一样,是虚无的影象。
123、察伦常留心细微,化乡风道义为本
【原文】郭林宗为人伦之鉴,多在细微处留心;王彦方化乡里之风,是从德义中立脚。
【注释】郭林宗:郭太,字林宗,东汉介休人。范滂谓其“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生平好品题人物,而不为危言骇论,故党锢之祸得以独免。王彦方:王烈,东汉太原人,字彦字。平居以德行感化乡里,凡有争讼者,多趋而请教之,以判曲直。
【译文】郭太鉴察伦常的道理,往往在人们不易注意之处留意;而王烈教化乡里风气,总是道德和正义为根本。
124、骗人如骗己,人苦我也苦
【原文】天下无憨人,岂可妄行欺诈;世上皆苦人,何能独享安闲。
【注释】憨人:愚笨的人。
【译文】天下没有真正的笨人,哪里可以任意地去欺侮诈骗他人呢?世上大部分人都在吃苦,我怎能独自享闲适的生活呢?
125、弱者非弱,智者非智
【原文】甘受人欺,定非懦弱;自谓予智,终是糊涂。
【注释】懦弱:胆怯怕事。
【译文】甘愿受人欺侮的人,一定不是懦弱的人;自认为聪明的人,终究是糊涂的人。
126、功德文章传后世,史官记载忠与奸
【原文】漫夸富贵显荣,功德文章,要可传诸后世;任教声名煊赫,人品心术,不能瞒过史官。
【注释】漫夸:胡乱地夸大。煊赫:盛大显赫。
【译文】只知夸耀财富和地位,也该有值得留于后代的功业或文章才是。尽管声名显赫,个人的品行和居心是无法欺骗记载历史的史官的。
127、目闭可观心,口合以防祸
【原文】神传于目,而目则有胞,闭之可以养神也;祸出于口,而口则有辱,阖之可以防祸也。
【注释】胞:上下眼皮。
【译文】人的精神往往由眼睛来传达,而眼睛则有上下眼皮,合起来可以养精神。祸事往往由说话造成,而嘴巴明明有两片嘴辱,闭起来就可以避免闯祸。
128、富贵人家多败子,贫穷子弟多成材
【原文】富家惯习骄奢,最难教子;寒士欲谋生活,还是读书。
【注释】寒士:贫穷的读书人。
【译文】有钱人习惯奢华自大,要教好孩子便成为困难的事;贫穷的读书人想要讨生活,还是要靠读书。
129、苟且不能振,庸俗不可医
【原文】人犯一苟字,便不能振;人犯一俗字,便不可医。
【注释】苟:随便。
【译文】人只要有了随便的毛病,这个人便无法振作了。一个人的心性只要流于俗气,就是用药也救不了了。
130、志不立则功不成、错不纠终遗大祸
【原文】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祸。
【注释】不忍言:发现错误而不忍去指责、纠正。
【译文】一个人有旁人所不能及的志向,必然能建立旁人所不能及的功业。对人对事若发现错误而不忍心去指责、纠正,那么必然会因为不忍心去说而造成祸害。
131、退让一步难处易处,功到将成切莫放松
【原文】事当难处之时,只让退一步,便容易处矣;功到将成之候,若放松一着,便不能成矣。
【注释】难处:难以处理。
【译文】事情遇到了困难,只要能够退一步想,便不难处理了。一件事将要成功之时,只要稍有懈怠疏忽,便不能成功了。
132、无学为贫无耻为贱,无述为夭无德为孤
【原文】无财非贫,无学乃为贫;无位非贱,无耻乃为贱;无年非夭,无述乃为夭;无子非孤,无德乃为孤。
【注释】夭:短命夭折。孤:老而无子。
【译文】没有钱财不算贫穷,没有学问才是真正贫穷,没有地位不算卑下;没有羞耻心才是真正的卑下;活不长久不算短命,没有值得称述的事才算短命;没有儿子不算孤独,没有道德才是真正的孤独。
133、知过能改圣人之徒,抑恶扬善君子之德
【原文】知过能改,便是圣人之徒;恶恶太严,终为君子之病。
【注释】恶恶:前“恶”作动词解,指厌恶。后“恶”作名词解,指恶事恶人。严:激烈。
【译文】能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加以改正,那么便是圣人的门徒;攻击恶人太过严厉,终会成为君子的过失。
134、诗书传家久,孝悌立根基
【原文】士必以诗书为性命,人须从孝悌立根基。
【注释】性命:安身立命的根本。
【译文】读书人必须以诗书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为人要从孝悌上立下基础。
135、德泽太薄好事未必是好,天道最公苦心不负苦心
【原文】德泽太薄,家有好事,未必是好事,得意者何可自矜;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断不负苦心,为善者须当自信。
【注释】德泽:自身的品德和对他人的恩泽。自矜:自以为了不起。
【译文】自身的品德不高,恩泽不厚,即使家中有好事降临,未必真是幸运,得意的人哪里可以自认为了不起呢?上天是最公平的,人能尽心尽力,一定不会白费,做好事的人尤其要有自信。
136、自大便不能长进,自卑则不能振兴
【原文】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兴。
【注释】振兴:振作兴起。
【译文】若将自己评估得过高,便不会再求进步;而把自己估得太低,便会失去振作的信心。
137、有为之士不轻为,好事之人非晓事
【原文】古今有为之士,皆不轻为之士,乡党好事之人,必非晓事之人。
【注释】乡党:乡里。晓事:明达事理。
【译文】自古以来,凡有所作为的人,绝不是那种轻率答应事情的人。在乡里中,凡是好管闲事的人,往往是什么事都不甚明白的人。
138、为善受累勿因噎废食,讳言有过乃讳疾忌医
【原文】偶缘为善受累,遂无意为善,是因噎废食也;明识有过当规,却讳言有过,是讳疾忌医也。
【注释】缘:因。噎:食物鲠在喉咙。当规:应当纠正。讳疾忌医:对疾病有所忌讳,不愿让人知道,而不肯就医。
【译文】偶尔因为做善事受到连累,便不再行善,这就好比曾被食物鲠在喉咙,从此不再进食一般。明明知道有过失应当纠正,却因忌讳而不肯承认,这就如同生病怕人知道而不肯去看医生一样。
139、宾入幕中皆同志,客登座上无佞人
【原文】宾入幕中,皆沥胆披肝之士;客登座上,无焦头烂额之人。
【注释】宾入幕中:被允许参与事情的计划,并提供意见的人。又为纳入心中的朋友。沥胆披肝:比喻竭尽忠诚。
【译文】凡被自己视为可信任的朋友而与之商量事情的人,一定是与自己能相互竭尽忠诚的人。能够被自己当作朋友,在心中有一席之地的人,必然不是一个言行有缺失的人。
140、种田要尽力,读书要专心
【原文】地无余利,人无余力,是种田两句要言;心不外驰,气不久浮,是读书两句真诀。
【注释】要言:重要而谨记的话。真诀:真实而不变的秘诀。
【译文】地要竭尽所用,不能浪费;人要全力耕种,不可偷懒,这是种田要谨记的二句话。心要不向外奔;气要不向外散,这是读书的两句诀窍。
141、要造就人才,勿暴殄天物
【原文】成就人才,即是栽培子弟;暴殄天物,自应折磨儿孙。
【注释】暴殄天物:不知爱惜物力,任意浪费东西。
【译文】培植有才能的人,使他有所成就,就是教育培养自己的子弟。不知爱惜物力而任意浪费东西,自然使儿孙未来受苦受难。
142、和气以迎人平情以应物,师古相期许守志待时机
【原文】和气迎人,平情应物。抗心希古,藏器待时。
【注释】抗心希古:心志高亢,以古人自相期许。器:指才华。藏器待时:怀才以待见用。
【译文】以祥和的态度去和人交往,以平等的心情去应对事物。以古人的高尚心志自相期许,守住自己的才能以等待可用的时机。
143、今日且坐矮板凳,明天定是好光阴
【原文】矮板凳,且坐着;好光阴,莫错过。
【注释】且:暂且。
【译文】这小小的板凳,暂且坐着吧!人有许多美好的时光,不要让它偷偷溜走了呀!
144、苟无良心则去禽兽不远,不行正路则行荆棘之中
【原文】天地生人,都有一个良心;苟丧此良心,则其去禽兽不远矣。圣贤教人,总是一条正路;若舍此正路,则常行荆棘中矣。
【注释】苟:如果。去:离开。荆棘:困难的境地。
【译文】人生于天地之间,都有天赋的良知良能,如果失去了它,就和禽兽无异。圣贤教导众人,总会指出一条平坦的大道,如果放弃这条路,就会走在困难的境地中。
14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世之言乐者,但曰读书乐,田家乐。可知务本业者,其境常安。古之言忧者,必曰天下忧,廓庙忧。可知当大任者,其心良苦。
【注释】廓庙:朝廷。
【译文】世人说到快乐之事,都只说读书的快乐和田园生活的快乐,由此可知只要在自己本行工作中努力,便是最安乐的境地。古人说到忧心之处,一定都是忧天下苍生疾苦,以及忧朝廷政事清明,由此可知身负重任的人,真是用心甚苦。
146、人欲死天亦难救,人求福惟有自己
【原文】天虽好生,亦难救求死之人;人能造福,即可邀悔祸之天。
【注释】好生:即上天乐见万物之生,而不乐见万物之死。悔祸:不愿再有祸乱。
【译文】上天虽然希望万物都充满生机,却也无法救那种一心不想活的人。人如果能自求多福,就可使原本将要发生的灾祸不发生,就像得到了上天的赦免一般。
147、薄族者,必无好儿孙,恃力者,忽逢真敌手
【原文】薄族者,必无好儿孙;薄师者,必无佳子弟,君所见亦多矣。恃力者,忽逢真敌手;恃势者,忽逢大对头,人所料不及也。
【注释】薄族:刻薄对待族人。薄师:不尊重师长。恃力:仗力欺人。恃势:倚势压人。
【译文】苛待族人的人,必定没有好的后代;不尊重师长的人,不会有优秀的子弟,这种情形见过许多了。以为自己力气大,而以力欺人的,必会遇上比他力气更大的人;而凭仗权势压迫他人的人,也会遇到足以压过他的人。这都是人想不到的事。
148、为学不外静敬,教人先去骄惰
【原文】为学不外静敬二字,教人先去骄惰二字。
【注释】教人:教导他人。
【译文】求学问不外乎“静”和“敬”两个字。教导他人,首先要让他去掉“骄”和“惰”两个毛病。
149、知己乃知音,读书为有用
【原文】人得一知己,须对知己而无惭;士既多读书,必求读书而有用。
【注释】无惭:没有愧疚之处
【译文】人难得一个知己,在面对知己时应该毫无可惭愧之处;读书人既然读了很多书,总要将学问用之于世,才不枉然。
150、以直道教人,以诚心待人
【原文】以直道教人,人即不从,而自反无愧,切勿曲以求容也;以诚心待人,人或不谅,而历久自明,不必急于求白也。
【注释】直道:正直的道理。自反:自我反省。求白:求说明以洗刷清白。
【译文】以正直的道理去教导他人,即使他不听从,只要我问心无愧,千万不要委曲求全,于理有损。以诚恳的心对待他人,他人或者因为不能了解而有所误会,日子久了他自然会明白你的心意,不须急着去向他辩解。
【本文分页】[1] [2] [3] [4] [5]
|
文章标签:国学典籍 围炉夜话 王永彬 |
文章作者:清·王永彬 文章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3-10-20 |
〖文章浏览:〗〖打印文章〗〖发送文章〗 |
|
|
|
|
·本站大部分文章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本站即做删除处理。
·本站法律法规类文章转载自[中国政府网(www.org.cn)],相关法律法规如有修订,请浏览[中国政府网]网站。
·本站转载的文章,不为其有效性,实效性,安全性,可用性等做保证。
·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意见建议,请联系[网站管理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