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站 搜 索 |
文 章 阅 读 排 行 |
|
文 章 信 息 |
 |
《围炉夜话》全文 |
|
|
〖文章分类:国学典籍 / 围炉夜话〗〖阅读选项〗 |
|
151、粗粝能甘,纷华不染
【原文】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
【注释】粗粝:粗服劣食。纷华:声色荣华。
【译文】能够粗服劣食而欢喜受之不弃,必然是有作为的人;能够对声色荣华不着于心的人,才能称做优秀特殊的人。
152、性情执拗不可与谋,机趣流通如可言文
【原文】性情执抛之人,不可与谋事也;机趣流通之士,始可与言文也。
【注释】执抛:固执乖戾。机趣流通:天性趣味活泼无碍。
【译文】性情十分固执而又乖戾的人,往往无法和他一起商量事情。只有天性趣味活泼无碍的人,我们才可以和他谈论文学之道。
153、凡事不必件件能,惟与古人心心印
【原文】不必于世事件件皆能,惟求与古人心心相印。
【注释】心心相印:心意想通。
【译文】对于世间种种事情不必样样都知道得很清楚,但是一定要对古人的心意彻底了解而心领神会。
154、人生无愧怼,霞光满桑榆
【原文】夙夜所为,得毋抱惭于衾影;光阴已逝,尚期收效于桑榆。
【注释】夙夜:早晚。衾影:《宋史》蔡元定传:“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无惭于衾影”是指独处时没有愧对于心的行为。桑榆:指晚年。
【译文】每天早晚的所作所为,没有一件中暗中想来有愧于心的。人生的光阴虽然已经逝去,但是总希望在晚年能看到一生的成就。
155、创业维艰,毋负先人
【原文】念祖考创家基,不知栉风沐雨,受多少苦辛,才能足食足衣,以贻后世;为子孙计长久,除却读书耕田,恐别无生活,总期克勤克俭,毋负先人。
【注释】栉风沐雨:形容工作辛苦,借风梳发,借雨洗头。贻:留。
【译文】祖先创立家业,不知受过多少艰辛,经过多少努力,才能够衣食暖饱,留下财产给后代子孙。若要为子孙作长久的打算,除了读书和耕田外,恐怕就没有别的了,总希望他们能勤俭生活,不要辜负了先人的辛劳。
156、生时有济于乡里,死后有可传之事
【原文】但作里中不可少之人,便为于世有济;必使身后有可传之事,方为此生不虚。
【注释】里:乡里。
【译文】成为乡里中不可缺少的人,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了。在死后有足以为人称道的事,这一生才算没有虚度。
157、齐家先修身,读书在明理
【原文】齐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读书在明理,识见不可不高。
【注释】齐家:治理家庭。
【译文】治理家庭首先要将自己治理好,在言行方面一定要处处谨慎无失。读书的目的在明达事理,一定要使自己的见识高超而不低劣。
158、积善者有余庆,多藏者必厚亡
【原文】桃实之肉暴于外,不自吝惜,人得取而食之;食之而种其核,犹饶生气焉,此可见积善者有余庆也。粟实之内秘于肉,深自防护,人乃剖而食之;食之而弃其壳,绝无生理矣,此可知多藏者必厚亡也。
【注释】厚亡:多有取亡之道。
【译文】桃子的果肉暴露在外,毫不吝啬于给人食用,因此人们在取食之后,会将果核种和土中,使其生生不息,由此可见多做善事的人,自然会有遗及子孙的德泽。粟子的果肉深藏在壳内,好像尽力在保护一般,人们必须用刀剖开才能吃它,吃完了再将壳丢弃,因此无法生根发芽,由此亦可明白凡是吝于付出的人,往往是自取灭亡。
159、求备之心,可用之心修身
【原文】求备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心接物;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
【注释】求备:追求完备。
【译文】追求完备的想法,可以用在自身的修养上,却不可用在待人接物上。容易满足的心理,可以用在对环境的适应上,却不可以用在读书求知上。
160、有守与有猷有为并重,立言与立功立德并传
【原文】有守虽无所展布,而其节不挠,故与有猷有为而并重;立言即未经起行,而于人有益,故与立功立德而并传。
【注释】不挠:不屈。有猷:有贡献。
【译文】能谨守道义而不变节,虽然对道义并无推展之功,却有守节不屈之志,所以和有贡献有作为是同等重要的。在文字上宣扬道理,虽然并未以行为动来加以表现,但是已使闻而信者得到裨益,因此和直接建立事业与功德是同样不朽而为人所传颂的。
161、求孝殷殷向善必笃
【原文】遇老成人,便肯殷殷求教,则向善必笃也;听切实话,觉得津津有味,则进德可期也。
【注释】老成人:年长有德的人。殷殷:热心切。笃:深重。切实话:非常实在的言语。
【译文】遇到年老有德的人,便热心地向他请求教诲,那么这个人向善之心必定十分深重。听到实在的话语,便觉得十分有滋味,那么这个人德业的进步是可以料想得到的。
162、有真涵养才有真性情
【原文】有真性情,须有真涵养:有大识见,乃有大文章。
【注释】真性情:至真无妄的心性情思。真涵养:真正的修养。
【译文】要有至真无妄的性情,一定先要有真正的修养才能达到;要写出不朽的文章,首先要有不朽的见识。
163、为善要讲让,立身务得敬
【原文】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注释】端:方法。
【译文】行善的方法是无穷尽的,只要能讲一个“让”字,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处世的道理何止千百,只要做到一个“敬”字,就能使所有的事情整顿起来。
164、是非要自知,正人先正己
【原文】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古人已往之得失,且不必论,但须记己。
【注释】安:哪里。
【译文】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对是错,还不能确实知道,哪里还能够知道他人的对错呢?过去古人所做的事是得是失,暂且不要讨论,重要的是先要明白自己的得失。
165、仁厚为儒家治术之本,虚浮为今人处世之祸
【原文】治术必本儒术者,念念皆仁厚也;今人不及古人者,事事皆虚浮也。
【注释】治术:治理国家的方法。儒术:儒家的方法。
【译文】治理国家之所以必定要本于儒家的方法,主要的原因乃在于儒家的治国之道都出于仁家宽厚之心。现代人之所以不如古代人,乃在于现代人所做的事情都十分不实在,不稳定。
166、祸起于须毁臾之不忍
【原文】莫之大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
【注释】须臾:一会儿,暂时。
【译文】再大的祸事,起因都是由于一时的不能忍耐,所以凡事不可不谨慎。
167、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原文】家之长幼,皆倚赖于我,我亦尝体其情否也?士之衣食,皆取资于人,人亦曾受其益否也?
【注释】倚赖:依靠。
【译文】家中的老小都依靠自己生活,自己是否曾经去体会他们心中的情感和需要呢?读书人在衣食上完全凭着他人的生产来维持,是否曾也让他人也由他那里得到些益处呢?
16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原文】富不肯读书,贵不肯积德,错过可惜也;少不肯事长,愚不肯亲贤,不祥莫大焉!
【注释】亲贤:亲近贤人。
【译文】在富有的时候不肯好好读书,在显贵的时候不能积下德业,错过了这富贵可为之时实在可惜。年少的时候不肯敬奉长辈,愚昧却又不肯向贤人请教,这是最不吉的预兆!
169、五伦为教然后有大经,四子成书然后有正学
【原文】自虞廷立五伦为教,然后天下有大经;自紫阳集四子成书,然后天下有正学。
【注释】虞廷:虞舜。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大给:不可变易的礼法。紫阳:北宋理学大家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又号晦庵,徽州婺源人。学者称为紫阳先生。四子成书:朱熹集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译文】自从舜令契为司徒,教百姓以五伦,天下自此才有不可变易的人伦大道;自从朱熹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四书,天下才确立了足为一切学问奉为圭臬的中正之学。
170、志量远大
【原文】意趣清高,利禄不能动也;志量远大,富贵不能淫也。
【注释】意趣:心意志趣。
【译文】心意志趣清雅高尚的人,金钱和禄位是无法变易其心志的,志气广阔高远的人,即使身在富贵也不会迷乱心志而隐溺其中。
171、最不幸者,为势家女作翁姑
【原文】最不幸者,为势家女作翁姑;最难处者,为富家儿作师友。
【注释】势家女:有财有势人家的女儿。翁姑:公婆。
【译文】最不幸的事,莫过于做有财有势人家女儿的公婆。最难以相处的,就是做富有人家子弟的教师和朋友。
172、钱能福人,也能祸人,药能生人,也能杀人
【原文】钱能福人,亦能祸人,有钱者不可不知;药能生人,亦能杀人,用药者不可不慎。
【注释】福人:使人得福。祸人:使人遭难。
【译文】钱能为人造福,也能带来祸害,有钱的人一定要明了这一点。药能够救人,也能够杀人,用药的人不能不谨慎。
173、身体力行,集思广益
【原文】凡事勿徒委于人,必身体力行,方能有济;凡事不可执于己,必集思广益,乃罔后艰。
【注释】委:依赖。济:帮助。罔:无。
【译文】不要凡事都依赖他人,必须亲自去做,才能对自己有帮助。也不要事事只凭自己的意思去做,最好参考大家的意见和智慧,免得后来突然遇到不能克服的困难。
174、耕读乃能成其业,仕宦亦未见其荣
【原文】耕读固是良谋,必工课无荒,乃能成其业;仕宦虽称贵显,若官箴有玷,亦未见其荣。
【注释】良谋:好办法,好主意。官箴:官吏之诫。玷:白玉上的污点,引申为过失。
【译文】耕种读书并重固然是个好办法,总要在求学上不致荒怠,才能成就功业。做官虽然富贵显达,但是如果为官而有过失,也不见得是光荣。
175、儒者多文为富,君子疾名不称
【原文】儒者多文为富,其文非时文也;君子疾名不称,其名非科名也。
【注释】时文:应时文,八股文。疾:忧虑。
【译文】读书人的财富便是文章多,然而并不是指一些应付考试的文章;有德的人担忧死后名声不能为人称道,这个名不是指科举之名。
176、神闲气静,智深勇沉
【原文】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工夫;神闲气静,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干大事的本领。
【注释】收放心:《孟子·告子篇》:“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收放心是指学问之道而言。
【译文】广博地去吸收学问维持志向的坚定,切实向人请教,并仔细地思考,这是追求学问的重要功夫;心神安祥,气不浮躁,拥有深刻的智慧和沉毅的勇气,这是做大事所须具备的主要能力。
177、凡事肯规我之过者为益友
【原文】何者为益友?凡事肯规我之过者是也;何者为小人?凡事必徇己之私者是也。
【注释】益友:对自己有益的朋友。规:规劝。徇:偏袒。私:过错。
【译文】哪一种朋友才算是益友呢?凡遇到我做事有不对的地方肯规劝我的便是益友。哪一种人算是小人呢?凡遇到自己做错事,只会一味地因私利而偏袒自己过失的便是小人。
178、行礼宜厚,惟行嫁娶不必厚
【原文】待人宜宽,惟待子孙不可宽;行礼宜厚,惟行嫁娶不必厚。
【注释】厚:周到。
【译文】对待他人应该宽大,惟有对待子孙不可太宽大。礼节要周到,惟有在办婚事时不必大肆铺张。
179、事观其已然可知其未然,人尽其当然可听其自然
【原文】事但观其已然,便可知其未然;人必尽其当然,乃可听其自然。
【注释】然:如此。
【译文】事情只要看它已经如何,便可推知它未来的发展;一个人要努力做到他的本分,其余的可以顺其自然地发展。
180、观规模之大小,知事业之高卑
【原文】观规模之大小,可以知事业之高卑;察德泽之浅深,可以知门祚之久暂。
【注释】门祚:家运。规模:立制垂范,规制法式。
【译文】只要看规制法式的大小,便可以知道这项事业本身是宏达还是浅陋。观察德被恩泽的深浅,便可以知道家运是否能绵延长久。
181、君子尚义,小人趋利
【原文】义之中有利,而尚义之君子,初非计及于利也;利之中有害,而趋利之小人,并不愿其为害也。
【注释】趋利:急于图利。
【译文】在义行之中也会得到利益,这个利益是重视义理的君子始料所不及的。在谋利中也会有不利的事发生,这是一心求利的小人不愿得却得到的。
182、小心谨慎,必善其后,高自位置,难保其终
【原文】小心谨慎者,必善其后,畅则无咎也;高自位置者,难保其终,亢则有悔也。
【注释】慎:戒慎,小心。咎:过失。亢:极也,指极尊之位。悔:悔恨。
【译文】凡是小心谨慎的人,事后必定谋求安全的方法,因为只要戒惧,必然不会犯下过错。凡是居高位的人,很难能够维持长久,因为只要到达顶点,就会开始走下城路。
183、勿以耕读谋富贵,莫以衣食逞豪奢
【原文】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而后世乃假以谋富贵矣。衣取其蔽体,食取其充饥,此衣食之实用也,而时人乃藉以逞豪奢矣。
【注释】本原:本意。假:借。
【译文】耕种是为了糊口活命,读书是为了明白道理,这是耕种和读书的本意,然而后世却被人当作谋求富贵的手段。穿衣是为了遮羞,食物是为了充饥,衣食原本是为了实际上的需要而用,然而现在却被人用以夸示豪富奢华。
184、富而不懂布置则耻,官而不谙管理亦羞
【原文】人皆欲贵也,请问一官到手,怎样施行?人皆欲富也,且问万贯缠腰,如何布置?
【注释】布置:运用。
【译文】人都希望自己贵显,但是请问一旦做了官,要怎样去推行政务,改善人民的生活?人都希望自己富有,但是有没有想过,自己一旦富可敌国,要如何将这些钱用到有益之处?
185、莫惟学文而离道,勿以取艺而弃德
【原文】文、行、忠、信,孔子立教之目也,今惟教以文而已;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孔门为学之序也,今但学其艺而已。
【注释】文:指诗书礼乐等典籍。行:是行为。忠、信:是品性上的训练。志道:立志研究真理。据德:做事依据道理。依仁:绝不偏离仁恕。游艺:以六种技艺作为具体本领。
【译文】文、行、忠、信,是孔子教导学生所立的科目,现在却只教学生文学了。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是孔门求学问的次序,现在只剩最后一项学艺罢了。
186、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技末之学无益身心
【原文】隐微之衍,即干宪典,所以君子怀刑也;技艺之末,无益身心,所以君子务本也。
【注释】衍:过失。干:违犯。宪典:法度。
【译文】一些不留意的过失,很可能就会干犯法度,所以君子行事,常在心中留礼法,以免犯错。技艺是学问的末流,对身心并无改善的力量,所以君子重视根本的学问,而不把精力浪费在旁枝末节上。
187、士知学恐无恒,君子贫而有志
【原文】士既知学,还恐学而无恒;人不患贫,只要贫而有志。
【注释】知学:知道学问的重要性。
【译文】读书人既知道学问的重要,却恐怕学习时缺乏恒心。人不怕穷,只要穷得有志气。
188、用功于内者心秀,饰美于外者心空
【原文】用功于内者,必于外无所求;饰美于外者,必其中无所有。
【注释】饰:装饰
【译文】在内在方面努力求进步的人,必然对外在事物不会有许多苛求;在外表拼命装饰图好看的人,必须内在没有什么涵养。
189、盛衰之机贵诸人谋,性命之理讲求实用
【原文】盛衰之机,虽关气运,而有心者必贵诸人谋;性命之理,固极精微,而讲学者必求其实用。
【注释】性命之理:形而上之道,讲天命天理的学问。
【译文】兴盛或是衰败,虽然有时和运气有关,但是有心人一定要求在人事上做得完善。形而上的道理,固然十分微妙,但是讲求这方面的学问,一定要它能够实用。
190、鲁如曾子,于道独得其传,贫如颜子,其乐不因以改
【原文】鲁如曾子,于道独得其传,可知资性不足限人也;贫如颜子,其乐不因以改,可知境遇不足困人也。
【注释】鲁:愚鲁。
【译文】像曾子那般愚鲁的人,却能明孔一以贯之之道而阐扬于后,可见天资不好并不足以限制一个人。像颜渊那么穷的人,却并不因此而失去他的快乐,由此可知遭遇和环境并不足以困往一个人。
191、敦厚之人可托大事,谨慎之人能成大功
【原文】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故安刘氏者,必绛侯也;谨慎之人,方能成大功,故兴汉室者,必武侯也。
【注释】刘错:指汉高祖刘邦。绛侯:周勃,汉沛人,佐高祖定天下,封绛侯。武侯:诸葛亮,字孔明,助刘备败曹操,建国蜀中,与魏、吴成三国鼎立之势。
【译文】忠厚诚势的人,才可将大事托付给他,因此能使汉朝天下安定的,必定是周勃这个人。惟有谨慎行事的人,能建立大的功业,因此能使汉室复兴的,必然是也明这般人。
192、汉高祖之英明不能救戚姬,陶朱公之智计不能保仲子
【原文】以汉高祖之英明,知吕后必杀戚姬,而不能救止,盖其祸已成也;以陶朱公智计,知长男必杀仲子,而不能保全,殆其罪难宥乎?
【注释】戚姬:戚夫人,为汉高祖宠姬,高祖崩,即为吕后所杀。陶朱公:范蠡佐越王勾践破吴后,至定陶,自称陶朱公,经商而成巨富。
【译文】像汉高祖那么大略的帝王,明知在他死后吕后会杀死他最心爱的戚夫人,却无法挽救阻止,乃是因为这个祸事已经造成了,而如陶朱公那么足智多谋的人,明知他的长子非但救不了次子,反而会害了次子,却无法保全此事,大概是因为次子的罪本来就让人难以原谅吧!
193、处世以忠厚,传家得勤俭
【原文】处世以忠厚人为法,传家得勤俭意便佳。
【注释】处世:为人处世。
【译文】在社会上为人处世,应当以忠实敦厚的人为效法对象,传与后代的只要能得勤劳和俭朴之意便是最好的了。
194、紫阳要人穷尽事物之理,阳明教人反观自己本心
【原文】紫阳补大学格致之章,恐人误入虚无,而必使之即物穷理,所以维正教也;阳明取孟子良知之说,恐人徒事记诵,而必使之反己省心,所以救末流也。
【注释】格致之章:大学中有“致知在格物”句,朱熹注解,指格物是穷尽事物之理,无不知晓之意见书。阳明:即王守仁,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其学以默坐澄心为主,晚年专提“致良知”之说。
【译文】朱子注大学格物致知一章时,特别加以补充说明,只恐学人误解而入于虚无之道,所以要人多去穷尽事物之理,目的在维护孔门的正教。正阳明取了孟子的良知良能之说,只怕学子徒然地只会背诵,所以一定要教导他们反观自己的本心,这是为了挽回那些学圣贤道理只知死读书的人而设的。
195、善良醇谨人人喜
【原文】人称我善良,则喜;称我凶恶,则怒;此可见凶恶非美名也,即当立志为善良。我见人醇谨,则爱,见人浮躁,则恶;此可见浮躁非佳士也,何不反身为醇谨?
【注释】醇谨:醇厚谨慎。
【译文】别人说我善良,我就很喜欢,说我凶恶,我就很生气,由此可知凶恶不是美好的名声,所以我们应当立志做善良的人,我看到他人醇厚谨慎,就很喜爱他,见到他人心浮气躁,就很厌恶他,由此可见心浮气躁不是优良的人该有的毛病,何不让自己做一个醇厚谨慎的人呢?
196、处事宜宽平而不可松散,持身贵严厉而不可过激
【原文】处事宜宽平,而不可有松散这弊;持身贵严厉,而不可有激切之形。
【注释】宽平:不急迫而又平稳。
【译文】处理事情要不争迫而平稳,但是不可因此而太过宽松散漫,立身最好能严格,但是不可造成过于激烈的严酷状态。
197、天地且厚人,人不当自薄
【原文】天有风雨,人以宫室蔽之;地有山川,人以舟车通之;是人能补天地之阙也,而可无为乎?人有性理,天以五常赋之;人有形质,地以六谷养之。是天地且厚人之生也,而可自薄乎?
【注释】蔽:遮蔽。阙:失。五常:仁、义、礼、智、信。六谷:黍、稷、菽、麦、稻、粱。薄:轻视。
【译文】天上有风有雨,所以人造房屋子来遮蔽;地上有高山河流,人便造船车来交通。这就是人力能够弥补天地造物的缺失,人岂能无所作为,而让一切不获得改善呢?人的心中有理性,天以仁、义、礼、智、信作为他的秉赋;人的外在有形体,地便以黍、稷、菽、麦、稻、梁六欲来养活他。天地对待人的生命尚且优厚,人岂能自己看轻自己呢?
198、知万物有道,悟求己之理
【原文】人之生也直,人苟欲生,必全其直;贫者士之常,士不安贫,乃反其常。进食需箸,而箸亦只悉随其操纵所使,于此可悟用人之方;作书需笔;而笔不能必其字画之工,于此可悟求己之理。
【注释】箸:竹筷子。
【译文】人生来身体便是直的,由此可见,如果人要活得好,一定要向直道而行。贫穷本是读书人该有的现象,读书人不安于贫,便是违背了常理。吃饭需用筷子,筷子完全随人的操纵来选择食物,由此可以了解用人的方法。写字需用毛笔,但是毛笔并不能使字好看,于此也可以明白凡事必须反求诸己的道理。
199、富厚者遗德莫遗田,贫穷者勤奋必能充
【原文】家之富厚者,积田产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保;不如广积阴功,使天眷其德,或可少延。家之贫穷者,谋奔走以给衣食,衣食未必能充;何若自谋本业,知民生在勤,定当有济。
【注释】阴功:阴德。眷:眷顾。济:帮助。
【译文】家中富有的人,将积聚的田产留给子孙,但子孙未必能将它保有,倒不如多做善事,使上天眷顾他的阴德,也许可使子孙的福分因此得到延长。家中贫穷的人,想尽办法来筹措衣食,衣食却未必获得充足,倒不如在工作上多加努力,若能知道民生的根本在于勤奋,那么多少会有所帮助,而不必四处求人。
200、揆诸理而信言,问诸心始行事
【原文】言不可尽信,必揆诸理;事未可遽行,必问诸心。
【注释】揆:判断、衡量。遽:急忙。行:做。
【译文】言语不可以完全相信,一定在要理性上加以判断、衡量,看看有没有不实之外。遇事不要急着去做,一定要先问过自己的良心,看看有没有违背之处。
【本文分页】[1] [2] [3] [4] [5]
|
文章标签:国学典籍 围炉夜话 王永彬 |
文章作者:清·王永彬 文章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3-10-20 |
〖文章浏览:〗〖打印文章〗〖发送文章〗 |
|
|
|
|
·本站大部分文章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本站即做删除处理。
·本站法律法规类文章转载自[中国政府网(www.org.cn)],相关法律法规如有修订,请浏览[中国政府网]网站。
·本站转载的文章,不为其有效性,实效性,安全性,可用性等做保证。
·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意见建议,请联系[网站管理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