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站 搜 索 |
文 章 阅 读 排 行 |
|
文 章 信 息 |
 |
《将苑》将诫 |
|
|
〖文章分类:国学典籍 / 将苑〗〖阅读选项〗 |
|
将诫
【原文】
书曰:“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人力”。故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礼乐而敦诗书,先仁义而后智勇;静如潜鱼,动若奔獭,散其所连,折其所强,耀以旅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进如风雨,击崩若摧,合战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有叛者怀之,有冤者申之,有强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谋者亲之,有谗者覆之,获财者与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不做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先计而后动,知胜而始战、得其财帛,不自宝,得其子女不自使。将能如此,严申号令,而人愿斗,则兵合刃接而人乐死矣。
【译文】
《书经》说:“戏辱君子,就无法得到他的真心,蔑视小人,也无法使他们竭尽全力为自己效力”。所以,将帅领兵的要决是:务必得到部下的人心,严格有关赏罚的规章和纪律,要具备文、武两方面的能力,刚柔并济,精通礼、乐、诗、书,使自己在修身方面达到仁义,智勇的内涵;领兵作战时,命令士兵隐蔽和休息就应让士兵能象鱼儿潜水一样不出声响,命令士兵出击时就应让士兵象奔跑中的獭一样突跃飞奔,又快又猛,打乱敌人的阵营,切断敌人的联系,削弱敌人的势力,挥动旌旗以显示自己的威力并且让士兵服从指挥,听从调动,撤兵时部队应象大山移动一样稳重,整齐,进兵时则要疾如风雨,彻底地摧毁败军败将,与敌交手则拿出虎一样的猛势;对待敌人,还要采取一些计谋:面对紧急情况应该想办法从容不迫,用小恩小惠诱敌进入设置好的圈套之中,想尽办法打乱敌军稳固整齐的阵势,然后乱中取胜,对小心谨慎的敌军要用计使他盲目骄做起来,上下不一,用离间术打乱敌军的内部团结,对异常强大的敌人想方设法地削弱他的力量,要使处境危险的敌人感到安宁以麻痹敌人,让忧惧的敌人感到喜悦,使敌人疏忽起来;对投到我军的战俘要以怀柔的政策来对待,要使部下的冤屈有地方伸诉,扶持弱者,抑制气势凌人的部下,对有智谋的部下要尽全力亲近他,用他做参谋,对巧言令色的小人要坚决打击,获得了战利品要首先分给部下;另外.还要注意这样几点:如果敌人势弱,就不必用全力去攻击他,也不能因为自己军队力量强大就忽视了敌人,更不能以自己能力高强就骄做自大,不能因为自己受宠就对部下作威作福;对于整个战事的进行,要先制定详实的计划,要有万全的把握才能领兵出怔,不独自享受战场上缴获的财物,俘虏的男女人等也不自己独自役使。身为将帅作到了这些要求,严格号令,将士一定会积极作战,在战斗中效命疆场。
【解析】
《将诫》一文详尽地论述了“得人心”和“尽人力”问题,这是抓住了治军用兵的根本,深得用兵之“道”。文章用“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十分突出、准确他说明了“得人心”的重要,尤其是一个“务”字,用得更加神妙。我国政治家、军事家,历来十分重视人心向背,早就有“得人心者得天下”的论断。毛主席也曾专门论述人心向背问题,明确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人心向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的总体上来说,“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远的不说,单说我们这一代中国人都十分熟悉的三场战争,就可以证明这一论述。
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先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三省,后来又搞了个“一二·八”事件,妄图侵占上海,到了1937年更挑起卢沟桥事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依仗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强大军队,妄图速战速决,一口吞掉全中国。那时,就单纯以军力,尤其是军队装备而言,日本确实占优势,而中国处于劣势。然而,就战争的性质而言,日本帝国主义是进行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是进行正义的叵侵略战争。因此,尽管战争初期中国处于劣势,大片国土沦丧,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全国人民进行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全国人民同仇敌汽,英勇奋战,并且得到世界人民的支持和援助,终于在1945年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一次以弱胜强的战争,是正义战争战胜非正义战争的典范,是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败的例证。
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违背全国人民的和平意愿,发动内战,妄图消灭共产党,独霸全中国,把中国人民推向灾难的深渊。当时国共双方军事力量确实极其悬殊;国民党有400多万正规军,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仅120万人;武器装备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国民党军队是全副美式装备,而且有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军舰运兵,人民军队却仍是小米加步枪,主要靠两条腿行军打仗。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大失民心,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为解放人民而战,大得民心。经过3年半的较量,国民党反动派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只能逃到台湾困守孤岛,靠美帝国主义撑腰维持局面;共产党人却解放了全中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除台湾以外,统一了全中国。这又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又是正义战争战胜非正义战争的曲范,又是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的例证。
1950年,美帝国主义不顾中朝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出动大批侵略军,一直打到鸭绿江边,把战人烧到了中国的家门口。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毅然派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反侵略,共同打美帝。当时,中朝军队与美帝、李伪军在武器装备上相比,可以说是处于劣势,中国人民志愿军基本上是炒面加步枪,重武器极少;而美国侵略军却有最现代化的装备,除原子弹外,各种现代化武器都用上了。经过五次战役的较量,装备极差的中朝军队,战胜了装备极好的美军和李承晚伪军,把他们赶过了三八线,迫使美帝国主义者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认输。这又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是中朝人民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战胜了美帝的侵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朝人民反侵略得到了全世界人民支持,而美帝国主义遭到了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又是人心向背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三场战争证明了同一条规律——用兵之道首先在于得民诸葛亮在这里说的“务揽英雄之心”,当然还有更具体的含义,那就是要得军心。统兵将帅必须得到全军将士的信任和拥护,才能万众一心,全军一致,形成一个战无不胜的战斗整体。这个“榄”字内涵极其丰富,对将帅的要求很高,要靠将帅的品德和才干去赢得军心,而不能也不可能靠强迫去得到。当然,还得看这支军队为什么而战。麦克阿瑟是美军在二战中的英雄,在指挥美军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中,战绩辉煌,在军中也很有威望。但是,在侵朝战争中,情况就不一样了,尽管在仁川登陆中他也表现了超过别人的军事才干和胆识,但他的北进主张,不惜卷入与中国人民交战的疯狂,却遭到了美军内外的怀疑和反对,最终导至美军军心涣散,土无斗志,不堪一击。而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彭德怀同志,固然有其个人品德及指挥才干让全军上下心悦诚服,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彭德怀同志指挥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有着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全军一致,同心同德,能战胜不可一世的强敌。
诸葛亮在本文中论述的第二个问题是“尽人力”。他对这个问题陈述了二十五种用兵进退之术,提供了一系列克敌制胜的办法,讲授了“尽人力”去取得胜利的具体战术。这二十五种战术,既有进攻、防守和撤退的战法,又有瓦解敌军、团结盟友的策略,讲述十分细致、十分精妙,对任何一员将领都有参考价值。在正面论述战术之后,诸葛亮又列举了六条禁忌,进一步从反面充实了其论述。
古今中外许多战例,都可以说明诸葛亮论述的价值。我们只需看看彭德怀同志在西北战场指挥的一系列出色战役中的一个,便能更深刻地领会诸葛亮的论述。
1947年春天,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挽回战场上的败局,给其士气低落的军队打一针强心针,便集中重兵,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当时,陕甘宁解放区解放军的总兵力总共只有2万余入,而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解放区的兵力却有23万亲人。国民党军依仗占绝对优势的兵力,气势汹汹地直扑延安,妄图一举消灭中共中央首脑机关和西北的解放军,或者把他们赶到黄河以东。中共中央当机立断,主动放弃延安,由彭德怀同志指挥西北野战军在陕甘宁边区与敌军周旋,以运动战分散敌军,相机各个歼灭,消灭敌军有生力量。在羊马河、青化砭两战我军大胜后,敌军集中10多万兵力,急于和我军决战。这时,彭总已安排好了又一场歼灭战,这就是蟠龙攻坚战。敌军把大批军用物资集中在蟠龙,由一个旅的兵力守卫。蟠龙镇在一个山沟之中,四面群山拱卫,敌军修筑了三十多个重要碉堡和许多坚固的野战工事,确实是易守难攻。此外,敌军还有10多万主力正在寻找我军决战,我军如果贸然进攻,必定遭其围攻。针对当时的敌情形势,彭总作了如下部署。派出相当一个团的兵力,佯装我军主力。作出坚持不住,欲败逃东渡黄问的态势,把敌军十多万主力引到离蟠龙400里以外的绥德去,为主力攻打蟠龙争得足够的时间。果然把敌军主力引到了绥德,直至进攻蟠龙的战斗打响了,敌军首脑还蒙然不知。
要求主攻部队细致侦察,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和破敌措施,尤其是攻坚措施。我军指战员仔细侦察了敌情,逐个制订了攻坚措施。根据当时我军炮弹奇缺的状况,以挖壕抵近爆破,很快便把敌军坚固设防的堡垒解决了,为总攻扫清了道路。作好战前动员,极大地激发了全体指战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仅仅两天两夜,便攻下了蟠龙,歼敌一个旅部、一个整团、将近两个保安总队,共计675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此战我军集中四个旅的兵力总攻,相当于守军兵力的四倍,还有两个旅担任阻援任务。这正是集中优势兵力,迅速消灭敌军一部战术的正确运用所取得的成功。敌军主力被我牵着鼻子走,除了敌军指挥官董钊和刘戡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远在千里之外的胡宗南未判明我军动向,没下回援命令。直至我军已打下蟠龙,胡宗南才下达命令,己为时晚矣!在陕北各战役中,党中央的英明指挥及人民群众的作用绝不可低估。广大人民群众除全力支前,保证我军的供给、救护等等之外,更在敌军所到之处坚壁清野,让敌军得不到一粒粮食;封锁消息,不给敌军带路,使敌军变成聋子瞎子;不断进行游击战,骚扰敌军,让敌军不得安宁。至于蟠龙战役前,在黄河渡口摆设船只,伪装我军将渡河的假象,更离不开人民群众。
|
文章作者:诸葛亮 更新日期:2011-01-02 |
〖文章浏览:〗〖打印文章〗〖发送文章〗 |
|
|
|
|
·本站大部分文章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本站即做删除处理。
·本站法律法规类文章转载自[中国政府网(www.org.cn)],相关法律法规如有修订,请浏览[中国政府网]网站。
·本站转载的文章,不为其有效性,实效性,安全性,可用性等做保证。
·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意见建议,请联系[网站管理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