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类:国学典籍 / 将苑〗〖阅读选项〗 |
|
戒备
【原文】
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肝食而谋①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又曰:“豫备无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虿②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注释】
①.旰食而谋,因策划重大的事情顾不上吃晚饭。
②.蜂虿,蜂:蜜蜂、胡蜂、细腰蜂等蜂类的昆虫,虿:蝎子一类的毒虫。
【译文】
国家最重要的事务是国防。而国防之要务莫先于戒备。在国防的问题上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国家的灭亡。使全军覆没。无可挽回,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啊!所以,一旦国家出现了危难,君臣应齐心一致,废寝忘食,共同谋策,挑选有本领的人担任将帅,指挥三军应敌。如果不能居安思危,就是敌人已打到了家里也不能警觉,就好比燕子把窝巢搭筑在门帘上,鱼儿游戏在鼎锅里,灭亡的日了已经不远了。《左传》说:“对事物没有计划,不准备到毫无差错的地步,不能出兵!”居安思危,妥善安排,防止可能出现的灾难,这是古代推崇的“善政”。“蜜蜂和蝎子一类的小昆虫都以毒刺作为防御的工具,更何况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呢?”如果一个国家忽视了国防建设,即使有百万之众也不足为依靠,所以说有备无患,就是这个意思。可见,三军将士在出怔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解析】
这篇文章开门见山就摆出了论点:“一个国家最重大的事情莫过于防务。”紧接着便指出在国防上稍有疏忽失误将会出现的恶果:“军队覆没,将领身亡,导致不可挽回的局面。”这个开头写得很有份量,用字不多,但把国防的重要性及放松防务的严重后果叙述得十分明白,十分突出。文章接着又从正面指出一个国家在遇到危难时该怎么办,诸葛亮用了一个“旰食而谋”的成语说明必须紧急动员,全力以赴,还应选择贤能之人担当防危救难的重任,方能确保国家安全。诸葛亮抓这两点确实是抓注了关键,抓住了要害,君臣齐动员,废寝忘食地共谋对策,又能任用贤能之人领军赴难,当可化险为夷了。
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还在于,文章接下来又用“燕巢于幕”和“鱼游于鼎”两个成语,既形象生动,又十分深刻准确地说明了居安思危,常惫不懈的重要性及放松战备的危害,对人们深有启发。接着一句“亡不俟夕矣”,确有震袭发喷的效用。接下来,文章引用被古人引为经典的《左传》中的三句论述,进一步加强了《戒备》一文的论述效果,以毋庸置疑的力量推出了文章的结论:“三军之行,不可无备。”这篇文章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雄辩有刀,令人信服,发人深省。当然,文章所说的道理,提出的主张。更是理国治军的至理名言了。有这样两个例证,可以印证本文的论述。
春秋时代卫国,曾有一个卫懿公当国君。卫懿公有一个特殊嗜好养仙鹤。这一爱好已达到痴迷的地步。他不理政事,成天沉湎于仙鹤之中,不仅把喂养仙鹤的人封为人官,还把仙鹤封为“将军”。“鹤将军”外出要坐官员坐的“轩车”,这种“轩车”也分为头等和二等。为了喂养这些仙鹤,卫懿公便横征暴敛。由于卫懿公心上只有“鹤将军”,所以朝政废弛,贤良被逐,防务松懈,民怨沸腾。当北狄进犯时,无人领命守城,这时卫懿公才明白事态的严重性,掐死一只“鹤将军”以丧决心,匆忙凑集一队人,自己带领去抵抗。然而,为时已晚。这一队人寡不敌众,北狄攻进了卫国都城,杀了卫懿公,大肆烧杀抢掠一番才离云。卫懿公沉迷仙鹤,放松戒备,招致杀身之祸,亡国之灾,从反面证明了诸葛亮的论点及论述,其教训值得记取。
春秋时代还有一个事例。当齐桓公拜管仲为相的消息传到鲁国时,鲁庄公勃然大怒,痛恨齐国和管仲耍了他,发誓要亲手杀了管仲,并立即下令整乓备战。齐桓公得知鲁庄公要进攻齐国,想先下手力强,出兵攻打鲁国。管仲急忙劝阻:“主公刚即位,本国还没有安定,百姓尚未安居乐业,与各国的关系也还没搞好,现在还不是出兵的时候!”可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谏阻,亲自率领大军去攻打鲁国。结果在长勺一战,齐国军队大败。齐桓公这才醒悟,向管仲认了错,并按管仲的建议,对外与各诸侯国交好;对内搞好内政,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经过几年努力,终于成就了霸业,当了各诸侯国的首领。齐桓公先遭大败,后又成就霸业,正好说明诸葛亮的结论“三军之行,不可无备”是用兵打仗的重要原则。岂止用兵打仗,于什么工作都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啊!
|
文章作者:诸葛亮 更新日期:2011-01-02 |
〖文章浏览:〗〖打印文章〗〖发送文章〗 |
|
|
|